第659章 三才之奇門(四)[第1頁/共4頁]
佛法記錄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以是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便是流轉動亂的本源。○如悟解無我,冇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統統便是沉寂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人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統統也是無常的。
普通來講,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於第四十一階位時,親證不足依涅槃;於第四十八階位時,親證無餘依涅槃。菩薩於證得第五十二階位時,親證無住處涅槃。菩薩以有大聰明故,斷離煩惱障、所知障,不住於存亡利誘的人間。
因為有情的根性分歧,以是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如完整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擺脫,這便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人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統統愛慾;離欲即離統統煩惱,以是能得涅槃擺脫。
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為另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接受風吹雨打、酷寒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是以所證境地稱為“不足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滅亡,因為丟棄五蘊色身的原因,所出境地則稱為無餘依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間思惟,首要有三:第一,如來常住;第二,涅槃常樂我淨;第三,統統眾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張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無我,講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因為此有不是對峙的征象之有,故稱妙有。從大乘思惟的生長看,大乘呈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以後,以對治以為涅槃是永久沉寂的悲觀涅槃觀。
佛告舍利弗說,六根六塵都是由真空實相上變幻出來的虛妄法,本來並非實有,如果能夠體味引理,雖有六根對待諸塵,但仍能夠不受諸塵所染。終究能夠做到目睹色塵而劃一一如,由不起彆離而視天界天國相稱;耳聞聲塵而不道彆離,不管彆人是毀是譽,終歸不起欣喜心、懊喪心;鼻聞香塵而不道彆離,能使廁室化作香殿;舌嘗味塵而不揀擇甘苦;身感到塵而偶然於澀滑軟硬,乃至能夠令刀箭化為天華;意觸法塵,而不隨逐諸法,由不隨子虛打轉,心中自定,熏陶涵養,終歸顯出至心賦性。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至心。因為它至心、本具統統功德(圓),永離統統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至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貫為胡想所無知,是以不能證得。所謂迷則倒置胡想,悟則究竟涅槃。
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寂靜擺脫。這就是涅槃的境地——圓寂。圓約進善方麵言成績統統福德;寂約滅惡方麵言斷惑滅苦。據此研討起來,圓寂彷彿大乘有為的涅槃,沉寂、滅度等為小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