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支屈六的最後奮戰[第4頁/共5頁]
支屈六起首擊潰一起盜匪,光複了元氏縣,稍稍休整後,便即領兵沿著太行山東麓南下,繞過襄國,去偷襲邯鄲。祖逖聞報,急遣其子祖渙率部前去救濟。
“羯賊前在滎陽敗北,不料竟成土崩之勢,導致幽、冀二州群盜紛起,趙兵難守。如此大好機會,千萬不成錯失,一旦我先東向破句麗,則恐平州方定,而羯賊已滅,幽、冀俱入官軍之手,大人乃無尺寸之功。
——這主如果因為支屈六兵數既寡,戰馬也未幾,自上黨長途返來勤王,複四周遊鬥,不敢攻取名城大邑,遂冇有較長時候的休整和彌補機遇,終至疲累難繼,這才被華軍給圍住了。
而相對的,羯趙政權想要儘快穩定處所,料民抽稅,就不能不必然程度上依托這些地頭蛇,不敢迫之過火;隻要各家肯裝模作樣出一兩名遠支後輩,仕至郡縣,算給盤據政權麵子了,也便臨時相安無事。石勒麾來世家出身之臣,比方說荀綽、裴憲、傅暢等等,多數都是孤零一人,闊彆家屬,敗北為俘,由此才被逼迫退隱的——在本來汗青上,這路貨另有劉琨舊部的崔悅、盧諶等等。
故此,終後趙一朝三十三年,都不能完整臣服那些河北世族,則現在立國不過數載,便即兵敗如山倒,河北世族又豈肯持續與之對付、周旋啊?這萬一華軍來了,以從賊為藉口抄殺我等,底子就冇處說理去嘛。
首要啟事有三:其一,華軍久戰而疲,糧秣物質也逐步的佈施不上了,固然分兵而取周邊各縣,但常常所得的都是被趙兵搜擄一空,複經盜賊再搶一遍,留下來的空城罷了。就實際上來講,這就已經靠近“強弩之末”的狀況啦。
程遐自至冀州,即分撥兵馬,四周殲匪,趁便搜掠物質。但盜匪之生,本就源於石趙政權在冀州涸澤而漁,迫使百姓鋌而走險,現在不但不加以施助、安撫,反倒變本加厲,則盜勢愈演愈熾,也就是道理中事了。
倘若華軍遲遲不能霸占襄國,周邊郡縣的百姓因為戰役而遲誤了農時,又被羯兵幾近奪儘存糧,到時候衣食無著,是必定會起亂的。倘若華人物質充足充盈,自可加以施助——不過能夠性不大——若不充盈,則勢難久持,要被迫退回漳水以南去,則羯趙政權一定冇有死灰複燃的機遇。
支屈六對此卻隻是點頭,他說:“天王危在朝夕,我又豈能棄之而去?若欲占有幽、冀,何如不東來,而持續守備樂平、上黨啊?且冀州情勢渾沌不明,我若往取,終難在數月之間,覓得可立定腳根之處。
那麼程子遠為啥不來呢?啟事也很簡樸,他來不了……
因而劉琨終究決定,派出劉演率兵三千,彙合慕容翰,去攻幽州。但是此事卻為慕容皝所沮——如何能讓大哥你再建功績,再占地盤呢——幾次勸說慕容廆,與其光複幽州,不如趁著拓跋氏內鬨的機遇,我們先把夙敵宇文部給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