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還都之議[第1頁/共5頁]
自從正旦以來,長安城內,朝野高低,都在亂紛繁會商著一個嚴峻題目:是否該當遽奉天子還都?而裴公是否情願奉著天子還都?
“河南則分歧,雖依山帶河,卻易三麵受敵。倘若羯奴自頓丘南下,斷兗、徐之道,劉粲複揮師渡河,則如成方(裴軫)所言,唯成坐守之勢。守不成久,賊若緩緩侵剝,荊、揚又一定可恃,不免重蹈東海武王之覆轍。”
裴詵拱手道:“於明公而言,居關中為好,遷洛陽不便,文冀叔父與成方兄等,皆已臚陳其由,詵無以加言。而如明公所說,若不歸洛,恐民氣離散,則是對於國度而言,事無分身,必須有所棄取……”
裴軫道:“光武定都洛陽,而不住長安,啟事有二:其一,經赤眉之亂,長安殘破,關西亦多盤據,則其情勢不若洛陽為佳;其二,光武起自南***據是在關東,豈可遽住關西?卿等不記‘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成問’之語乎?”
這話就說得很赤裸裸啦。裴該不由沉吟,很久以後才問:“今天下方亂,我等當戮力同心,始可消弭胡氛。若我不奉天子歸洛,則祖士稚將如何看我?天下人又如何看我?若雍、司分歧,得利者唯劉粲、石勒罷了……”
——————————
梁芬作為西人,實在梁浚的態度就是他的態度,但他比梁浚多留了個心眼兒,感覺倘若表態遽歸,恐怕分歧適裴該的誌願——裴文約是不是用心來摸索我呢?
裴軫說那更糟啊——“倘若東西更替,則是文約與祖大眾棄根底。關西士人能服祖公否?彼須多少年始可底定秦、梁?河南士人能服文約否?設胡寇年內即來擾亂,又當如何抵抗?”
與此針鋒相對的,祖逖再次上奏,要求儘快還都。
裴該聽了,雙眼不由一眯,心說究竟是誰這麼大膽?
國度如何樣先不提,祖逖可否在關中站穩腳根,咱也不必理睬。但是你呢?你跑到河南去,氣力必定是以而弱上一分,遇有緩急,如何應變啊?
並且此前長安城中多為關中士人,象華恒那類關東出身的,數量很少。而自裴該在朝今後,大召中原士人返鄉,主動來投和他特地簡拔的關東人士越來越多,故此要求還洛的呼聲就無形中高漲了起來。
裴該曉得這事兒不能再緩了,因而開端直接收羅定見。他把長安群僚分紅了幾個部分,一一相詢。
裴該聞聽此言,不由微微打了一個暗鬥。
李矩辯駁道:“王公誤矣。昔漢光武定都於洛,居天下當中,遂能掃平盤據,重光漢室——孰雲後漢為弱啊?後董卓棄洛陽而遷長安,身故族滅,可見長安不成久居。自後漢以來,至曹魏,及我晉,皆都洛陽,莫非河南就隻成坐守之勢麼?”
裴嶷道:“世事無分身者也,魚與熊掌不成得兼。文約當思,現在麾下,西報酬多,東報酬多?新募將兵,皆為關中後輩,若徙之河南,心必不安,若留在長安,莫非都拱手讓於祖士稚不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