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疑忌[第1頁/共5頁]
渤海蓚人高瞻,字子前,少有俊才,光熙中補尚書郎,值永嘉亂起,返歸鄉梓,與其叔父高隱率數千家北徙幽州,憑藉王浚。繼而因為王浚政令混亂,乃依崔毖,從之於遼東。在本來汗青上,高瞻既降慕容,慕容廆命其為將軍,高瞻卻稱疾不受——估計是自恃門高,不肯附夷——旋因宋該勸慕容廆除之,貳心不自安,恐憂而終。但在這條時候線上,高瞻獲得溫嶠的保舉,遂歸劉琨,被任命為參軍。
按照張賓的判定,崔毖難當慕容之軍,多數是要喪敗的——除非他及時向高句麗請來援兵——而劉琨初複平州,必定有力再來擾亂幽州。隻是倘若慕容氏博得過分順利,卻有能夠趁機再揮師西向——題目是崔毖敗得那麼快,倒是連張賓都冇能想到的。
就比如對待那些受皋牢的外族政權,一則你不純然在我體係以內,二則怕你叛服不定,以是即便朝命也得客客氣氣的,唯恐是以而生出不需求的齟齬來。
“東北滑夷小寇,不識天時,不尊王化,乃覺得王師有力撻伐乎?不過我天王素敬忠臣,乃欲先滅晉而絕汝等之所望,可使汝父子幡然悔過,以全性命罷了。若止安於北平、遼西二郡,異日歸從,有望裂土受封;倘若覬覦非份,我搶先為天王取汝父子性命,何待王師之歸也?”
崔燾被溫嶠斥退後,又跑去遊說慕容廆,說情願獻出錢帛、牛羊多少,乃至於割讓昌黎郡,以調換慕容氏退兵。慕容廆一口回絕了,還叫崔燾帶話給崔毖,說:“為令叔計,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
轉過甚去問溫嶠:“泰真曾數次南向洛陽,乃至長安,曾見過裴文約,彼究竟何如人也?”
再說張賓固然用心示人以弱,誘引劉琨和慕容部東取平州,卻並不就此感覺能夠高枕無憂了。他將州治從範陽的涿縣北移至燕國的薊縣,傾儘府庫,招攬境內散胡——也包含投降的段氏鮮卑——編組軍伍,日夕練習不輟。
劉琨當日聞訊後,神采就很欠都雅,還慨歎道:“此生無緣再歸晉陽矣。”他本身丟掉的地盤,成果讓彆人給奪返來了,那本身另有資格,另有臉麵再歸去嗎?或將成為畢生之憾也!
劉琨既得平州,即遵疇前諾,表慕容翰為北平郡守,慕容皝為遼西郡守。他命崔悅守昌黎郡,劉群守遼東國,劉演守玄菟郡——至於半島上的樂浪、帶方,連崔毖都伸不過手去,遑論現在纔剛入州的劉大司空了。
因而高瞻便解釋道:“當然,明公論官途,先於大司馬;論年齒,忠誠父老;即論名位,二大、三司,相差亦止一線……”
“明公久疏於中朝,又屢遭敗績,大司馬乃疑明私有頹唐之心,或存盤據之誌,以是不便直命,而要私信相付。其何所異於皋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