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全新的開端[第1頁/共5頁]
至於上行下效,此等簡樸便利的服飾逐步風行,則屬後話了。
裴嶷複請從周禮,建三恪,倒是獲得了裴該的首肯。所謂“三恪”,是指周朝肇建,即保持前三朝的祭奠,於其子孫封邦建國,以示傳承有序。不過詳細是哪三恪,卻向來眾說紛繁,或雲封虞、夏、商以後於陳、杞、宋,或雲封黃帝、堯、舜以後於薊、祝、陳——則杞、宋為二王以後,不在三恪以內。
爵分八等,唯同姓始可封王,設親王、郡王兩等;異姓則公侯,設郡公、縣公、縣侯、亭侯四等,各有食邑,受所封郡、縣、亭(親王食州)賦稅的非常之一。彆的另有無食邑之散爵兩等,為伯與子,各領俸罷了。王、公皆不就國,不揭幕,不睬民,不領軍。
此四省最貴,其長官,包含仆射、侍中及樞密使,共七人,皆列正三品,併爲宰相,於禁中設國事堂,每日構和理政。至於國事集會的主席,則由七人輪值擔負,一輪剛好七日,合“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之數,是故後代即以七日為一“禮拜”也……
追尊皇高祖裴茂為聖天子,皇曾祖裴潛為太天子,皇祖裴秀為世天子,皇考裴頠為烈天子,皇兄裴嵩為湣王。
如上所述,完整罷廢秩祿製,凡官員皆以品級以彆高低,自正一品至從九品,總計十八階,職事則隨才任命,或從閒入劇,或去高就卑,遷從出入,整齊不定。其職事高者稱“守”,職事卑者稱“行”。其武品十八階各馳名號,是為軍銜,彆離為元帥、元戎、大將、大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大士、上士、中士、少士。
重新梳理朝廷官署,於中心,正式罷廢三公九卿製,而在後代三省六部製的根本上,建六省十部製。所謂六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樞密省、禦史省和秘書省。
裴該於舊禮多不感冒,極力刪繁就簡,丟棄那些純屬麵子工程的玩意兒,但這就必定會激發士大夫階層的不滿,以為新朝不講“禮”。故而對於建三恪之類惠而不費的玩意兒——又不是真建封國,不過量出份俸祿罷了——他也就捏著鼻子承認了。
樞密省則是裴該的新創,主掌軍事,以樞密使為主官,樞密副使為其佐官,下設四部。
朝服則罷高山、獬豸諸冠,文臣並用進賢冠,著錦袍。天子冠五梁;王公冠四梁,佩玉蟬,圍飾玉帶,紫綬金章,或準用玉印;三品以上文臣冠三梁,佩金蟬,圍飾金帶,紫綬金章;五品以上文臣冠二梁,佩銀蟬,圍飾銀帶,赤綬銀章;七品以上文臣冠單梁,不佩蟬,圍素革帶,墨綬銅章;七品以下戴介幘,無綬、鐵章。
晉晏平元年事末,臘月丙申日,裴該登受禪台,司馬鄴北向而立,華恒進獻玉璽,群臣山呼萬歲。旋即祭天受命,踐祚即位,建國號為“華”,期以翌日,也即新春除夕,為靖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