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4)[第2頁/共5頁]
太公說:“使他富有,以考覈他是否會超越禮法;使他高貴,以考覈他是否會嬌縱不馴;委以重擔,以考覈他是否會果斷不移地去履行;號令他措置題目,以考覈他是否會欺瞞;讓他身臨危難,以考覈他是否會臨危不懼;讓他措置突發事件,以考覈他是否會對付自如。敷裕而不逾禮法的,就是仁愛之人;高貴而不驕橫的,就是公理之人;身負重擔而能果斷不移去履行的,就是虔誠之人;措置題目而不欺瞞的,就是信譽之人;身處危難而無所害怕的,就是英勇之人;麵對突發事情而對付自如的,就是有智謀的人。但是君主不能把‘三寶’交給彆人,如果交給了彆人,那君主就會喪失本身的權威。”
①寢疾:臥病。
春秋期間,社會動亂,各諸侯國之間爭戰不竭。齊桓公為了爭奪霸權,任用管仲停止鼎新。在內政上,管仲實施了“叁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國”,指的就是都城及其郊區。“叁其國”就是把“國”分彆紅二十一個鄉,也就是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農)鄉。“鄙”,指的就是村落。“伍其鄙”就是規定三十家為一邑,設一個司官;十邑為一卒,設一個卒帥;十卒為一鄉,設一個鄉帥;三鄉為一縣,設一個縣帥;十縣為一屬,設一個大夫。天下村落共分為五屬,彆離由五個大夫辦理。“叁其國而伍其鄙”這一政策就是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公眾各有其居,各守其業,不要雜處或者肆意遷徙。
太公問:“您想要曉得甚麼?”
太公答覆道:“見到善事卻懶惰不做,機會到臨卻躊躇不決,曉得弊端卻泰然自如,這三種環境就是當代先聖治國所應廢除的。溫和而沉著,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強大,外啞忍而實剛烈,這四種環境是當代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是以,公理賽過私慾,國度就能昌隆;反之,私慾賽過公理,國度就會式微;敬謹賽過懶惰,國度就能繁華;反之,懶惰賽過敬謹,國度就會毀滅。”
諸葛亮看劉備有些體力不支,忙安慰他保重身材。劉備卻拉著諸葛亮的手說:“我就要死了,有幾句內心話要對先生說。”
三國期間,關羽被東吳殛斃於樊城後,身為兄長的劉備執意要為他報仇雪恥,不聽諸葛亮的奉勸,親身帶領軍隊出征攻打東吳,終究大敗而歸。老邁的劉備也病倒了,退守到白帝城。在永安宮裡,劉備自知光陰不久矣,因而在垂死之際派人日夜兼程趕往成都,把諸葛亮請來囑寄身後之事。
“兵隨將轉,無不成用之才。作為一個帶領,你能夠不曉得部屬的弊端,卻不能不曉得部屬的好處。要能夠容人之短,用人之長。能翻多大的跟頭,就給多大的舞台。”在用人方麵,海爾個人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