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論語述而(2)[第1頁/共3頁]
本章首要講孔子講授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講授內容的一部分,並不包含全數內容。孔子重視曆代古籍、文獻質料的學習,但獨一書籍知識還不敷,還要正視社會實際活動,以是,從《論語》書中,我們能夠看到孔子常常帶領他的門生周遊各國,一方麵向各國統治者停止遊說,一方麵讓門生在實際中增加知識和才調。但書籍知識和實際活動仍不敷,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彆人的忠心和與人寒暄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籍知識,社會實際和品德涵養三個方麵。
【譯文】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實在,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垂釣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翔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本色上並無辨彆。孔子的這類做法,隻不過剖明他本身的仁德之心罷了。
孔子說:“有如許一種人,能夠他甚麼都不懂卻在那邊平空締造,我卻冇有如許做過。多聽,挑選此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跋文在內心,這是次一等的聰明。”
①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①綱:大繩。這裡作動詞用。在水麵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係很多魚鉤來垂釣,叫綱。
【評析】
孔子說:“門生們,你們覺得我對你們有甚麼坦白的嗎?我是涓滴冇有坦白的。我冇有甚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如許的人。”
孔子說:“賢人我是不成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便能夠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成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便能夠了。冇有卻假裝有,空虛卻假裝充分,貧困卻假裝充足,如許的人是難於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譯文】
【評析】
【評析】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上天把德付與了我,桓魋能把我如何樣?”
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態,“發奮忘食,樂以忘憂”,連本身老了都發覺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興趣,是典範的實際主義和悲觀主義者,他不為身邊的小事而煩惱,表示出主動向上的精力麵孔。
孔子說:“三小我一起走路,此中必然有人能夠作我的教員。我挑選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處所就作為鑒戒,改掉本身的缺點。”
【註釋】
【評析】
【譯文】
7.26 子曰:“賢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③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