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第1頁/共4頁]

馬來半島地近赤道,位於季風區內,屬於赤道雨林氣候季風型,或熱帶雨林氣候季風型,受陸地調度力度較大,特性是長年高溫、多雨(年降雨量為2500mm以上),夏季(約5月至9月)受西南季風影響,夏季(約11月中旬至3月)受東北季風影響。包含馬來半島和東馬在內的全部馬來西亞一年分兩季,即濕季和非常濕季,長年濕度高達約80%。整年均勻氣溫為26°C,均勻溫差為7°C。

1、西馬(馬來半島)

東馬境內的河道,在砂拉越州內,因為受陣勢影響,大多為東南一西北走向,注入南中國海,首要有Batang Sarawak(砂拉越河)、砂當河、Batang Lupar(魯巴河)、Batang Jarang(拉讓河)、Batang Baram(峇南河)等,此中,拉讓河是州內最長的河道,長563千米;沙巴州內最長的河道是Sungei Kinabatangan(基那巴丹安河),長350英裡,大抵為西南一東北走向,注入蘇祿海,其他首要河道另有Sungei Sugut(蘇古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Labuk(拉卜河,注入瀕蘇祿海的拉卜灣)、Sungei Segama(實加馬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Kalubakan(加魯巴乾河,注入瀕蘇拉威西海的聖路西亞灣)等。首要河道人海口多本地岸構成三角洲沖積平原。

馬來西亞在行政上由13個州和兩個聯邦直轄區構成,共有國土麵積約329758平方千米,分為西(馬來半島)、東(砂拉越和沙巴)兩部分。此中,西馬約占國土總麵積的38.6%,東馬約占61.4%,中間是南中國海,兩部分相隔為540千米。馬來西亞總的地理特性是海岸線長,山地多,平原少;熱帶雨林覆蓋麵廣;受熱帶和陸地環境影響,高溫多雨,河道密佈,池沼多,紅樹林景觀奇特;動植物、礦產和陸地資本豐富,特彆是新發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大。

溫度和降雨量也隨地形分歧而有所辨彆,如金馬侖高原的均勻低氣溫為18°C,降雨量為2500mm以上;吉隆坡則彆離為27°C和2410mm。夜間多風涼,人們常用“整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來描述本地氣候竄改狀況,可謂貼切也。

從地理佈局上看,馬來半島原屬於陳腐的大陸板塊——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該地台也在更新世結束時跟著兩極冰蓋熔化,海平麵上升,大部分已被淹冇於淺海之下。

馬來半島的山脈集合在中部和北部,構成同一塊山核(themountainous core),就在其地點的高地上,有金馬侖(彭亨境內)、丁加奴等高原。位於半島中東部的丁加奴高原,包含本農(Be-num)、大漢、東岸等山脈的北部山脈,呈極度切割狀況,海拔均勻為2500英尺。半島的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區另有很多石灰岩孤山,高聳孤單,邊沿峻峭,鮮有植被,高度幾百到幾千英尺不等,並有大量石灰岩洞。在玻璃市與泰國邊疆一帶,與石灰岩山脈並存的,是很多大的盆地和地坑,底部平坦,四周為石灰岩絕壁峭壁,在本地被稱做wangs,較大者被馬來人辟為居住地。吉蘭丹、丁加奴、彭亨以及柔佛東部一帶,為一係列低矮山脈,與海岸線呈大抵平行走向,時而向本地延長達數英裡。這些海灘山脈在本地被稱做perma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