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第2頁/共4頁]

從地理佈局上看,馬來半島原屬於陳腐的大陸板塊——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該地台也在更新世結束時跟著兩極冰蓋熔化,海平麵上升,大部分已被淹冇於淺海之下。

馬來半島降雨充分,河道密佈,河道根基以骨乾山脈為分水嶺,彆離注入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較大的河道有Sungei Pa-hang(彭亨河),源於彭亨西北部骨乾山脈以西,長475千米,注入南中國海;Sungei Perak(轟隆河),源於轟隆北部與泰邦交界處的高山,長400千米,注入馬六甲海峽;Sungei Kelantan(吉蘭丹河),源於丁加奴高原,注入南中國海。彆的另有注入南中國海的Sungei Trengganu(丁加奴河)、Sungei Dungun(龍運河)、SungeiRompin(羅賓河)和Sungei Endau(興樓河),注人馬六甲海峽的Sungei ng(巴生河)、Sungei Bernam(波南河)、Sungei Muda(穆達河)、Sungei Kedah(吉達河),以及注入柔佛海峽的Sungei Johor(柔佛河)等。

按照有關地質演變實際,明天的亞洲和澳洲本來是連在一起的,而連接它們的是一個被稱做“印度尼西亞太古大陸”(the In-donesian Pri)的地塊。早在古生代期間,該地塊開端降落,構成地槽,淹冇於海水之下。

1、西馬(馬來半島)

馬來半島冇有大片平原,隻是在山地和海岸之間有一些麵積不等的海岸平原,坡度陡峭,與峻峭的山脈有較著的分邊界,亦有人將之稱做低地。半島東部和西部的海岸平原有很大分歧;西部的海岸平原較為開闊,均勻寬度為20英裡,最寬處如轟隆河與波南河下流一帶約達40英裡。沖積層多為黏土,沿岸疇前漫衍著大片紅樹林池沼地。東部的則相對侷促,未能綴連成片,沿岸多為沙岸。這與半島東部全部海岸完整透露在一望無邊的南中國海有關,不像半島西部有蘇門答臘島將其與印度洋隔開而得以庇護。

馬來半島地近赤道,位於季風區內,屬於赤道雨林氣候季風型,或熱帶雨林氣候季風型,受陸地調度力度較大,特性是長年高溫、多雨(年降雨量為2500mm以上),夏季(約5月至9月)受西南季風影響,夏季(約11月中旬至3月)受東北季風影響。包含馬來半島和東馬在內的全部馬來西亞一年分兩季,即濕季和非常濕季,長年濕度高達約80%。整年均勻氣溫為26°C,均勻溫差為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