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第3頁/共4頁]

馬來半島冇有大片平原,隻是在山地和海岸之間有一些麵積不等的海岸平原,坡度陡峭,與峻峭的山脈有較著的分邊界,亦有人將之稱做低地。半島東部和西部的海岸平原有很大分歧;西部的海岸平原較為開闊,均勻寬度為20英裡,最寬處如轟隆河與波南河下流一帶約達40英裡。沖積層多為黏土,沿岸疇前漫衍著大片紅樹林池沼地。東部的則相對侷促,未能綴連成片,沿岸多為沙岸。這與半島東部全部海岸完整透露在一望無邊的南中國海有關,不像半島西部有蘇門答臘島將其與印度洋隔開而得以庇護。

馬來西亞在行政上由13個州和兩個聯邦直轄區構成,共有國土麵積約329758平方千米,分為西(馬來半島)、東(砂拉越和沙巴)兩部分。此中,西馬約占國土總麵積的38.6%,東馬約占61.4%,中間是南中國海,兩部分相隔為540千米。馬來西亞總的地理特性是海岸線長,山地多,平原少;熱帶雨林覆蓋麵廣;受熱帶和陸地環境影響,高溫多雨,河道密佈,池沼多,紅樹林景觀奇特;動植物、礦產和陸地資本豐富,特彆是新發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大。

東馬境內的河道,在砂拉越州內,因為受陣勢影響,大多為東南一西北走向,注入南中國海,首要有Batang Sarawak(砂拉越河)、砂當河、Batang Lupar(魯巴河)、Batang Jarang(拉讓河)、Batang Baram(峇南河)等,此中,拉讓河是州內最長的河道,長563千米;沙巴州內最長的河道是Sungei Kinabatangan(基那巴丹安河),長350英裡,大抵為西南一東北走向,注入蘇祿海,其他首要河道另有Sungei Sugut(蘇古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Labuk(拉卜河,注入瀕蘇祿海的拉卜灣)、Sungei Segama(實加馬河,注入蘇祿海)、Sungei Kalubakan(加魯巴乾河,注入瀕蘇拉威西海的聖路西亞灣)等。首要河道人海口多本地岸構成三角洲沖積平原。

從地理佈局上看,馬來半島原屬於陳腐的大陸板塊——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該地台也在更新世結束時跟著兩極冰蓋熔化,海平麵上升,大部分已被淹冇於淺海之下。

馬來半島的構成與這一太古大陸的變遷有密切乾係,是該大陸冗長的降落、堆積及其伴隨的造山活動,終究培養了馬來半島的根基地貌。時候大抵是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初期,即約1.27億至1.52億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