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 - 第一節 小開明:族群寬容政策與華裔社會

第一節 小開明:族群寬容政策與華裔社會[第1頁/共7頁]

我亦歡暢地宣佈漢文和淡米爾文不再安排在課外教誨,而是歸入正課時候表內。

在馬來語中,bangsa這個詞有“族”、“百姓”和“群眾”多重含義,是以,既能夠譯成“馬來西亞族”(這是馬來西亞華人挑選的譯法),也能夠譯為“馬來西亞百姓”和“馬來西亞群眾”。非論哪一種譯法,我們重視到,在馬來西亞,這個觀點根基上是作為一個族群共同體的意義上來利用的。1995年,國陣博得大選勝利的幾個月後,Mahathir關於“馬來西亞族”曾如許解釋道:“Bangsaysia指的是將本身與國度認同,講馬來西亞語(Bahasaysia,即馬來語,引者),並接管憲法的人們。為了實現Bangsa ysia這一目標,人們應開端相互接管他們的現在,而不管甚麼種族和宗教。”他還講過:這個國度將“由一個‘馬來西亞族’構成,它內涵敦睦,地區齊截,族群一體,充滿調和,完整公道。”

“新華人”觀點亦呼之而出。

這個新造的詞,活潑地表示了馬來西亞多元文明特性,也能夠當作是20世紀90年代大馬文明寬大主義的佳構。巫統當局為了建立調和的族群乾係,鼓勵文明對話活動,在1995年3月召開的第一個文明對話大會,就是以伊斯蘭與儒家文明的對話為主題的。

我們現在接管的觀點是,這是一個多種族國度。我們要的是修橋,而不是要完整裁撤斷絕我們的停滯。我們不籌算讓統統的華人改信伊斯蘭教。我們奉告我們的群眾――穆斯林:‘你們不要試圖迫使(他)人改信。”在此根本上,他也正視國度認同,但不是完整采納逼迫手腕,而是要通過推行“馬來西亞族”(Bangsa ysia,也是在關於“2020弘願”的那次發言中提出來的)這一觀點,來達到他的目標。

1985年,天下獨一8000名非華裔門生在華小就讀,但是10年後即到1995年,占有關統計,在1281所百姓型華小中註冊的非華裔門生,已達35000名,此中,馬來門生為25000名。占有關統計,2005年,在馬來西亞漢文小學就讀的馬來人門生已有6萬餘人。

統統私立黌舍、當局補助黌舍及百姓型華小和淡小的董事會,在本法律內持續儲存。這意味著統統漢文獨中、教會和改製中學的學監會,在本法案裡獲得保持。

《1996年私立高檔教誨設施法律》(Private Higher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ct 1996,又譯為《1996年私立大專法律》)的公佈,更是有力地鞭策了海內私立大學的建立,如電信大學(Telecoy),及厥後的國能大學(Tenaga NationalUniversity)、國油工藝大學(Petronas Universityof Technology)、多媒體電訊大學(University Multiional and Coy)、馬來西亞科學技術大學(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