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感動的台灣賣菜阿嬤[第1頁/共2頁]
陳樹菊的家裡有3個分歧色彩的塑料袋,是她認養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3個孩子的用度,她每天把零錢投到袋裡,每月存3千元,多年來已為3個孩子捐35萬元。
花蓮家扶中間主任陳清輝說,台灣角落有很多貧苦家庭,多數人等著彆人伸援手,若能學習陳樹菊省吃節用的精力及慈悲為懷的胸懷,便可減少很多社會題目。嘉義大學副傳授廖永靜說,陳樹菊的“心靈力量”是很多人最貧乏的,若大師都能學習她的精力,便可降落賦閒題目、他殺率,乃至離開貧困。
陳樹菊每天淩晨4時起床批菜到市場賣,常常早晨9時才收攤,但願多掙點錢幫忙彆人。一名常向她買菜的太太說:“阿菊省吃儉用,常吃碗麪就算一餐,賺的錢全拿去做公益,很了不起。”老主顧都曉得她做善事,向她買菜都不殺價,乃至不找零。陳樹菊說,一天用飯不到100元,隻吃中午,一個便當或一碗乾麪、一碗湯就飽了。
1993年她的父親歸天,她遵循父親遺言捐100萬元給佛光學院,2004年她把多年賣菜積儲100萬元捐給兒童基金會,第二年她得知仁愛小學要建圖書館,向台當局“教誨部”爭奪了200萬元,但差好幾百萬元自籌款,她就把全數積儲450萬元捐出,加上不時幫忙彆的慈悲個人,近20年來,她捐了1千萬元。
比來讓我打動的真的很多呀,也讓你也打動吧。
綜合台灣媒體報導,陳樹菊賣菜賺取蠅頭小利,卻捐出認養孤兒、興建圖書館,3月5日先被亞洲福布斯雜誌選為年度亞太地區傑出善心人士,4月29日再被期間雜誌選為年度環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接連兩個媒體評比陳樹菊為善心人士,馬英九的看重、當局官員的禮遇,讓陳樹菊很不風俗。鎂光燈下,人們如果不細心看,不會發明她指甲縫裡還留著撿菜洗菜留下的陳跡,以及幼時因火傷而蜷曲的右手指。佳譽不會洗去人生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記,麵對潮流般湧來的歌頌,陳樹菊隻是淺笑地說,“你們如許,我壓力很大”。
一碗麪抵一餐
12歲喪母扛菜攤
陳樹菊12歲時畢業於台東市仁愛小學,本來要升學,不料母親難產,因繳不出病院包管金耽擱救治,和胎中的mm都不幸滅亡,她隻好停學接下父親的菜攤,成果一賣就是48年,從每把5角的青菜賣到3把50元,蠅頭小利卻積少成多,捐出千萬元善款,至今未婚。
陳樹菊聊起本身的餬口,曾經說本身最滿足的事就是,結束一天事情以後,吃一碗“切仔麵”,偶爾多點一道小菜犒賞本身。一天餬口費不到新台幣一百塊,陳樹菊一點也不覺得苦,因為她說,“隻要把錢給需求的人,就會感覺很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