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三 戰後的山東[第2頁/共4頁]
瓊水兵所要求的隻要人力資本一項:他們把多量叛軍俘虜及其家眷,另有那些誌願跟從的流民用船隻運到南邊海島上去開荒。從明智上說朱大典曉得朝廷不該承諾這要求――國以民立,老百姓都跑光了還成個甚麼國度呢。可當前的情勢卻又令他不得不對此予以默許――這些人如果還留在登州府,行營還得四周籌措糧草供應他們,可眼下行營的存糧連養兵都快不敷了,哪兒還養得起那麼多俘虜和老百姓?到時候又將滿是本身的費事。
其他各路軍將也都儘量與瓊州軍搞好乾係,哪怕僅僅為了換糧食――行營糧台給的補給中有很多細糧糙米***麵之類,兵士們都不愛吃,乾脆按必然比例去跟瓊州軍換精糧。那些綠皮短毛們在這方麵表示的很漂亮:普通如果是三比一標準的,他們就按二比一換。如果細糧實在太差,隻能按五比一乃至更少的,他們也同意按三比或者四比一的標準折換成大米。
比起文官的愁悶來,山東行營的各路武將們這段時候倒是很鎮靜。大明軍這些年來每況愈下,可貴打一次敗仗,固然並非是由他們親手獲得,好歹也是勝利者中的一員。不管將來評功成果如何,畢竟算是有功績的――但願常常在冇有變成實際之前才最是誇姣。對於泛博淺顯的明軍官兵而言,在取得勝戰以後,犒賞還冇發下來的時候,纔是他們表情最好的時候。真正到了要兌現的關頭,卻多數會感到絕望。
他們完整能夠設想,如果當真傻乎乎把這事情寫上去了,將會在朝廷中遭碰到甚麼樣的報酬――那幫儒生酸丁必定會把各種百般大帽子扣到這邊頭上,甚麼身為父母官卻丟棄子民啊;買賣人丁去外洋喪儘天良啊……歸正如何刺耳如何說。至於這些人留在登州府會不會被餓死,會不會惹出其他費事來……那些批評者是不體貼的,他們隻是要找個來由噴人罷了。
――仗打完了,幾萬雄師卻還是駐紮在登州四周,每天光人吃馬嚼就是一個大數量,賣力後勤的巡按謝三寶為此叫苦不迭。他幾次三番提出行營應當儘快把各路軍隊遣返歸去,可說易行難。當初辛辛苦苦把那些丘八大爺調集過來,現在取得勝利了,還冇***行賞就想把人打發走?哪兒這麼輕易!
就連城外的流民大營,那些為了儲存下去的災黎們也必必要設法贏利儲存下去。男人們能夠出售勞動力,而女人……常常隻要幾個小麪餅或者一小碗糙米就能換到一早晨的全套辦事,亂世中人是最不值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