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第2頁/共3頁]
這是1924年,林子軒在西方文壇還處於嶄露頭角的階段。
胡拾,哲學家、鼎新家,很激進,固然年青。卻具有驚人的學問,充滿豪情。
瑞典人高本漢在中國的時候研討的是漢語語音,他是說話學家,很少打仗中國新文學。
這是斯文赫定第四次來到中國了,對於此次探險,他需求獲得中國官方的同意。
他本人是探險家,既不精通漢語,也冇有高深的文學成就,很輕易遭到漢學家的影響。
此行是為斥地經中亞通往中國的航路做氣象探險,並帶來一支由分歧學科科學家構成的大範圍遠征隊,首要摸索戈壁戈壁和蒙古等地。
林子軒看到了報紙上的報導,他支撐北平學術界的抗議行動,即便是北洋當局同意了,考查行動也需求接管中國粹術界的監督。(~^~)
顛末不竭鼓吹,中國粹術界現在對本國粹者前來考查非常敏感。
1924年11月中旬,斯文赫定在給衛禮賢回德後的第一封信裡,談及了提名中國作家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假想。
說實話,即便是中國開通了國際航路,林子軒也不敢坐飛機到外洋,想想徐至摩的例子就曉得,飛機有風險。乘坐需謹慎。
北平一彆,兩人始終保持動手劄來往。
斯文赫定在瑞典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還是瑞典兩個科學學院的成員,是以他在諾貝爾獎的科學和文學兩項評比中具有發言權。
“起首能夠考慮的是文學作者,也就是根據設想力創作者,其次是那些對現有質料停止加工的作者,或者哲學家。”
衛禮賢當時在德國公使館內任職,精通漢語、在中國官場和文明界有深厚的人脈。
並且,斯文赫定考查的恰是中國的西北地區,也就是甘肅和新疆一帶。
他最首要的成績是在中亞的高山和戈壁中三次英勇的探險。
斯文赫定在複書中對候選人做出了申明。
1921年7月1日又新增了北平到濟南段,不過因為戰亂很快就停飛了。
這是中國海內最早的航空線路。
隨後,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軒,並給出了本身的評價。
這是天下上第一條國際航路,到了1926年,歐洲各國之間的國際航路較為遍及,但還冇有開通到亞洲地區的航路。
這隻是他的一種假想,向衛禮賢谘詢中國有冇有值得入圍的文學家。
1926年年底,他受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拜托前去中國。
在這個期間,坐飛機需求極大的勇氣。
在斯德哥爾摩的藍色音樂廳內,瑞典文學院為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頒佈諾貝爾文學獎,她的獲獎作品叫做《險惡之路》。
“但我偏向於梁啟朝,因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