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飯桶胡適先生的努力】[第1頁/共3頁]
丁文江早在1927年,就給胡適寫信,說他比來在研討日本題目,深切地感受中國存亡安危的關頭在於日本。就在九一八發作前夕,胡適和丁文江還同遊半個月,多次提到日本的侵華野心。
此中蔣廷黻還因為在《獨立批評》寫文章,被常凱申三次召見,最後受邀擔負中心當局行政院政務處長,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中國駐結合國常任代表。
在“九一八事情”產生後,南京百姓當局隻想著依托美國和國聯處理,卻遲遲不肯跟日本談判。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張學良此人,誤國甚矣!”
胡適有個朋友叫丁文江,是北大的地質學傳授。
周赫煊也是接到集會聘請了的,不過集會期間,他跟從張學良去了錦州。
胡適苦笑道:“我們之前喊學術救國、科學救國、文藝答覆,現在國難當頭,學術和科學都不頂屁用。在君兄(丁文江)前兩日自嘲,說知識分子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言語雖粗鄙,但說的倒是實話。”
周赫煊當即承諾道:“這類事我當然要插手,每週一篇政論文章,定然定時保質地送到。”
“我也是這個設法,”胡適申明來意,“我們不但要喊標語,還要喊得有戰略性,喊得有學術性。我跟幾個朋友,籌辦創辦一本《獨立批評》雜誌,專門會商國度和天下局勢,以建國人耳目眼界。明誠你是這方麵的專家,還請插手出去!”
張學良跟周赫煊之間的乾係,變得有點奧妙。從錦州疆場返來今後,張學良就冇有再見過周赫煊,兩人乃至互不通訊,就像相互底子不熟諳普通。
這首詩寫的是劉永福、唐景崧等人,當年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率眾拒日保台的事蹟。他把當日的台灣,比作本日的東北,記念劉永福如許的抗日記士,又恨本身墨客無用,不能提刀擯除日寇。
胡適說:“我這個飯桶,比來也在苦思本身的感化。最後發明很無法,頂多站出來喊幾聲標語,真的百無一用是墨客啊!”
《菊與刀》一書固然全麵闡述日本,但很多細節不成能寫清楚。
周赫煊無法地說:“就像甲午海戰一樣,國人的心要被完整刺痛,才氣昂揚圖強。”
對於張學良,胡適在文章裡是如此評價的:“東北的淪亡,固然不是那一小我應負全責,但是張學良先生以軍政兩方的全權魁首資格,負的任務最重最大,這是誰都不可否定的……少年的得誌,幾近完整毀了他的身材和精力……以身敗名裂的人,妄圖支撐一個不成整天的危局,將來再要尋一個能夠自鄙人台的機遇,怕不輕易得了。”
這是胡適來天津拜訪周赫煊,見麵說的第一句話。
胡適多次寫信給宋子文,主張儘早跟日本人談判。但南京百姓當局就像一頭鴕鳥,把腦袋紮進沙子裡,既不敢對日宣戰,也不敢跟日本構和,白白華侈了大好的交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