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抗戰時期的教育】[第2頁/共3頁]
陶行知接起電話,有些煩躁的問:“你哪位?”
國府如此做法,必定讓法幣大貶值,並且貶得比前幾年更狠。
張樂怡解釋道:“當局方纔公佈了法律,此後田賦一概不收法幣,改收什物。糧商們一個個都開端屯糧,市道上的糧價也全線上漲,連帶著蔬菜都開端漲價了。”
周赫煊笑道:“現在物價飛漲,一萬法幣哪夠用?我給你十萬!”
陶行知說:“你下午派人把阿誰門生的檔函函件送過來。”
大學和中學的黌舍數量,不但規複到戰前程度,乃至比戰前增加了將近一倍。
對方說:“我是中心銀行的邱毅成,行政院段處長的侄子想到中心銀行事情。這是個紈絝後輩,我們帶領不想要,就問他是那裡畢業的。那小子非說是民國十八年從曉莊師範畢業,但又拿不出學曆憑據。陶先生,那小子下午要來找你開證明,但願你不要給他開任何證明。那是混賬公子哥,來中心銀行事情隻能好事,對國度對百姓都冇有好處!”
曉莊師範是陶行知之前辦的黌舍,內遷時他把統統檔案都帶到了重慶。
周第宅的平常家用,都是在張樂怡那邊支取,然後由崔慧茀調劑利用並記賬。
但願小學這些年也是一向在辦的,日軍入侵華北之前,周赫煊就讓文繡等人帶著門生南下。現在大火線已經有80多所但願小學,首要接收戰役孤兒和貧寒後輩退學,趁便也幫一些初級知識分子處理了生存(當教員)。
如果說抗戰期間百姓當局有甚麼施政亮點,那無疑要數教誨奇蹟了。
1941年夏天的一萬法幣,隻夠買幾十袋麪粉。
“陶校長,稀客,稀客!”周赫煊笑著驅逐。
周赫煊有些驚奇:“頓時就要收成稻穀了,米價應當下跌纔對。就算是法幣貶值,按理說也不該該米價大漲啊。”
(大火線)在校小門生數量,從1936年的300萬,增加至1943年的676萬。在校中門生數量,從1936年的48萬,增加至1945年的120餘萬。在校大門生數量(含專科),從1936年的4萬,增加到1945年的8萬餘——此中還去除了大量停學參軍的門生人數。
……
上半年的學期方纔結束,但放學期的經費還冇下落。特彆是法幣貶值,糧價飛漲,這讓陶行知急得團團轉,馳驅數日倒是籌了一些錢,但那點錢都還不敷給教員們發人為的。
合川,育才黌舍。
陶行知剛坐下就重新站起來,抱拳道:“都說周先生是及時雨,這回也是真的信賴了,陶某感激不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