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明鹿鼎記 - 【0391 孫承宗的收弟子信號】

【0391 孫承宗的收弟子信號】[第1頁/共8頁]

天子明天給一個大臣封官,明天又殺掉這個大臣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孫承宗讚美的點了點頭:“要亦靜罷了矣。心之體本靜,性體亦然。感於物而動,緣於欲而動,動則失其本,而違於道矣。道不成斯須離,故心不成斯須動。六合萬物,生於靜而善於靜,失於動而亡於動。餘故曰:‘靜罔不吉,動罔不凶。’此古哲之以是謂‘一動不如一靜’也。《大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以是存其本心,養其性體也。所謂‘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動,則湛然無物;湛然無物,則洞然虛明;洞然虛明,則有感即應,應而遂通矣。其以是能應而遂通者,蓋洞然虛明,則靈覺不昧;靈覺不昧,則一神獨耀,則無知而知,無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應,而應無不通也。茲為世人修賢人之道與成賢人之道之便利起見,特再將曆代聖哲所述賢人涵養之聖脈心法,不管其言道、言德、言學、言理,凡可利用於靜坐中,以之為內修工夫煉養者,擇要簡述之,並明其層次體係,用為儒家中人涵養內聖工夫之,繩尺與典則。並免徒讓道佛二家聖哲專美於前也!故就散見於往古經籍中之聖言聖法,歸納之共為十二條目,覺得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聖”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條目,不必一一全修,擇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條或2、三條,都可幾於聖地。亦非謂除所舉條目外,便無修持之法,惟大抵說來,此即為內聖涵養之最首要綱目。至其靜坐中之訣法,亦當儘量擇要簡為指出,以供學者之所取法焉!其須自契自證,非言語筆墨之所可得而傳者,亦唯有略之矣。”

“韋公子啊,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知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天賦之上,近存於一心以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皆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於吾心也。舉心,則性安閒此中矣;舉性,則道安閒此中矣;舉道,則六合萬物安閒此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統聖脈,一是以用心養性為工夫為腦筋。心性存養之道及其動手體例如何?”孫承宗問道。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言論。皇位擔當權之爭和京察之爭,都是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之爭。

東林黨就有很多人是中小地主兼營工商的。

歸正冇啥文明涵養的韋寶,是不會想到孫承宗這是藉著談養身修身,在摸索本身的政見,他還遠冇有到能與當代大儒談文論道的思惟境地。

現在遼西遼東的世家大戶們,除了吳家和祖家,都具名鈐印畫押了,孫承宗感覺他這麼做,不過是順水情麵。莫非本地人看的不比他清楚?孫承宗估計韋寶既然連朝廷對建奴用兵都捨得捐這麼大筆銀子出來,平時必然對處所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功德,纔會遭到世人如此推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