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潛邸 - 第211章 叮囑
翻页 夜间

第211章 叮囑[第1頁/共5頁]

《潛邸》by周乙

晉\\江\\文\\學\\城\\付\\費\\小\\說

作者:沈括

辨證二

譯文

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上林苑的各條河道說:“丹水,紫淵,灞、滻、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溔潢漾……東注太湖。”這八條河道自流入黃河,黃河間隔太湖數千裡,中間隔著泰山以及淮河、濟水、長江,如何會與太湖牽涉到一起?郭琛酢醐賦》雲:“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江、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入於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於海。”這些話都是冇有細心考查地理的成果。長江、漢水到太湖自隔著山,它們的下流則繞過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如何會說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從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無乾係。《禹貢》雲:“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從筆墨的對偶來講,彭蠡,是水堆積的處所,三江,是水流入的處所,並非說三江流入太湖。太湖上麵的泉源都被群山環抱,底子冇有大的河道,太湖的下流纔有很多大的河道,也冇有誰曉得哪些屬於三江。大抵如果三江的水冇有去處,太湖就會堵塞成為禍害;如果三江的水有去處,太湖纔會安寧。這就是水的特性。海州東海縣西北有兩座古墓,本地的方誌稱它們為“黃兒墓”。墓上有一塊石碑,筆跡已經恍惚得冇法辨認,冇人曉得黃兒是誰。石延年任海州通判時,有一次巡查下轄各縣因此見到了這墓,說:“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因而稱它們為“二疏墓”,並在中間刻了石碑,先人又把這碑文支出了處所誌。按照我的考據,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明天屬沂州承縣,明天的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不是當代的東海縣。明天承縣東四十裡自有疏廣墓,向東又二裡有疏受墓。石延年不查考地誌,隻見明天稱這裡為東海縣,就以為那兩座墓是“二疏”的墓,極其弊端。普通來講地名像這類環境的很多,冇需求一一記敘。我方纔擔負沭陽縣主簿時,見到處所誌中增加了此事,後代的人不曉得啟事常常以為處所誌是實在的實錄。是以把這件事順手記實在這裡,以表白天下的地理類圖書並不是完整可托的。“黃兒墓”的北麵又有“孝女塚”,廟的表麵很宏偉,是屬於官府祭奠的古刹。孝女也是東海人。漢朝的贛榆既不屬於當今的東海縣的舊地,那麼“孝女塚”廟也是先人按照明天的縣名附會製作出來的。楊文公《談苑》記錄南唐後主膩煩清暑閣前長草,徐鍇就讓後主把桂樹枝的碎屑撒在地上的磚縫中,多年生的雜草就全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