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贏家[第1頁/共4頁]
現在這些出身北直隸的人物,一個接著一個,都遭到崇禎天子的信賴和重用。
有限的幾個前東林黨核心人物,比如崇禎四年春闈副總裁官之一禮部左侍郎何如寵,也早猜透了崇禎天子對待東林黨人的實在態度。
隻是這些前東林黨大臣們身後在崇禎朝的哀榮備至,對於眼下還活著的東林黨人卻毫無感化。
到了崇禎四年的蒲月,已經冇有哪個大臣勇於藉口“邦無道則隱”請辭了。
但是現在,站在大義名分一邊的,站在道義製高點上的人,倒是當今的崇禎天子。
比如,將張溥、夏允彝、吳偉業乃至包含史可法等人,一個個打收回去任職,並且還是越遠越好。
而那些仍然逗留在疇昔的窠臼當中,看不清麵前格式的人,是遲早都要被淘汰出局的人。
大抵意義是,當國度政治腐敗,君主遵循大道的時候,君子就出去當官,幫手聖君仁主管理天下;當國度政治暗中,君主背棄大道的時候,君子能夠退隱江湖,等候機會。
此中孫承宗是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人(後代河北保定高陽),李標是北直隸真定府高邑人(後代河北高邑),成基命是北直隸大名府大名流(後代河北大名)。
當今的這位天子陛下當然不要閹黨,但是他也不要東林。
如果汗青上阿誰大名鼎鼎的複社構造在這一世,仍然存在的話,那麼這一次,吏部把這麼多出身江南士林的名流,一股腦地安排到陝北以及三邊之地任職,必然會引發他們的不滿。
如果仍以孝道作為迴避到西北邊地任職的藉口,那麼麵對著現在這位越來越強勢的天子,以及垂垂被天子節製的都察院,垂垂被當朝首輔節製的六科廊,他們此後恐怕也冇有了飛黃騰達的機遇。
現在崇禎朝的京師朝堂,早已超出了閹黨與東林非此即彼的格式。
固然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大明朝仍有一些朝野清流人士,不竭上書指責朝政得失,攻訐天子這個做得不對,阿誰做得離譜,但是崇禎天子在西北、漠南、朝鮮以及遼南等地的勝利,卻讓更多的人閉上了嘴巴。
一個新科進士一旦這麼做了,就即是立即喪失了大義名分,立即就在道義上落入千夫所指的局麵。
孔子的原話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比如這一次,這些出身江南士林的讀書人們,既然考取了舉人或者貢生,到北京插手了禮部停止的會試,那就意味著你要為朝廷效力,要為天子效力了。
因為疇昔的時候,特彆是在天啟年間,東林黨人老是以大義名分來攻訐天子,指責朝政,讓天啟天子和非東林黨的大臣們,處在了一個道義上非常倒黴的位置。
現在天子在殿試以後,親身登科了你,並將大明朝一個縣的百姓,或者說一個州府的司法職責交給了你,讓你賣力,這算不算是皇恩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