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賜字[第2頁/共4頁]
前漢戴冠不加幘,本朝風俗,戴冠要加幘,幘耳的是非與冠相稱。荀貞撫額,發笑說道:“聞族父相召,一時心急,竟將幘巾忘了!……,文若,你再等我半晌,頓時就好。”提起廣大的儒服,回到後院,未幾時,加了幘巾出來,遠遠的就對荀彧笑道,“如何了?”
……
……
字是寫在帛上。荀彧交給荀貞。荀貞展開旁觀,見上邊古樸的篆文,寫了一句話,恰是荀緄剛纔說的那一句“謙,德之柄也”。這看似隻是一幅字,但荀貞心知,代表的含義就太大了。
“仇覽少年讀書,四十歲的時候方纔被縣召補吏,選為蒲亭長,任職後,勸人生業、整治剽輕,躬助喪事、賑恤孤寡,令後輩群居、使之向學,整整用了一年的時候,處所上才‘大化’。並因以德行感化不孝子陳/元,鄉報酬之諺:‘父母安在在我庭,化我鳲梟哺所生’。是以才雋譽遠揚,被王渙聽聞。……,你年不過二十,任繁陽亭長不敷兩月,雖稍有雋譽,但如何能及仇季智?”
高陽裡諸荀上百口,此中最顯要的是荀淑、八龍這一脈與荀曇、荀昱、荀衢這一脈。現在,荀曇、荀昱已經故去,而荀淑這一脈,雖荀淑也已亡故,但八龍多在,就又賽過荀衢一脈了。
荀貞是族兄,以是他下拜的時候,荀彧也跟著下拜了,聞言起家,拿了一個坐塌過來,請荀貞坐上,本身侍立一側。
“還站在門口何為?快進院來!”
“如何?”
“人要衣裝”。荀貞的根柢本不差,荀氏的基因好,高陽裡諸荀皆邊幅堂堂,他本來穿戴亭長的服飾時已然不俗,此時換了長衣博袖的儒服,腰間束帶,高冠絲履,更是令人麵前一亮。
“我這剛進家門,族父就曉得我返來了?”
“縣君召你何事?”
荀貞回到高陽裡,剛進家門,正與女婢唐兒說話,有人來找。
屋室不太大,窗明幾淨,一個老者坐在榻上,麵向屋門、背對窗戶,正臨著案幾在寫字,能夠眼神不是太好了,伏著頭,離案幾很近,聽到腳步聲響,抬起了臉,容顏衰老,髯毛稀少。
高陽裡諸荀百口,雖同為荀氏,但親冷淡近各有分歧。荀貞家隻是此中不起眼的一戶,並且與荀緄的親戚乾係比較遠,這也是為甚麼荀緄之前“少與他見麵”的原因。他穿越後,儘最大的儘力與荀衢搭上了乾係,但是與荀緄一脈的乾係卻一向得不到拉近,要不然,也不會至今與荀彧仍隻是平常之交。——麵前的這幅字,代表的意義就是荀緄承認了他。
“我有一個陽翟來的朋友想見見你。”
……
他想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在繁陽亭做的那幾件事,買桑苗也好、安撫孤寡也好,本質都是為了拉攏民氣,以打造班底,幸虧將來的亂世中保全自家性命。卻冇有想到,竟然是以先獲得了縣君的讚譽,又繼而獲得了‘族父’的賜字,竄改了他對我的觀點。”欣喜之餘,不免又有點利誘,“隻我在繁陽做的那點事,就能有如許的服從?得縣君讚美尚在道理當中,但荀氏名流輩出,又怎會將我這點小小的成績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