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三國[第1頁/共4頁]
有大臣問:“何時纔是韓公以為應當等候的機會?”
李景達退下去,韓熙載這才又開口道:“我國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要等候機會,臣覺得現在的機會並不好,太冒險了難以獲得國人的支撐。”
叔父李景達用兵很馳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簡樸,南唐國很多人、包含有錢有勢的一批人都不太情願兵戈,不顧統統人的誌願強行把南唐國拖進戰役,恐怕費事阻力都會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並且急於與周軍開戰本來就冒險。
平素聲色犬馬的大臣韓熙載,上殿後率先逐次駁論蜀國使臣的事理,開口便道:“王上,今非三國也。”
周朝太後不是周世宗,阿誰郭紹更不是。李煜以為這一仗他們很難不栽在蜀國的崇山峻嶺中。
莫非次次都能得償所願?
那使臣就是個說客,但是任他巧舌如簧也蒙不了南唐國君臣。金陵的人才還是很多,固然現在氣勢較弱,但當年鼎盛期間國土邊境不比周朝小,人丁和富庶程度更越周朝;作為一個大國冇那麼輕易被人擺佈。
他看向四周的二十餘人,正色道,“不錯!我們等的就是晉漢之交那樣的機遇。周軍大肆打擊蜀國,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是外強中乾在勉強撐場麵;隻要周軍此戰倒黴,中原亂世將近。這一回,我朝應早作籌辦,而不是急著陷於泥潭。”
李景達向上麵抱拳道:“皇兄一聲令下,愚弟願為前驅。”
……廟堂上諸臣各抒己見,大抵的主張有三種:第一種以李景達為的人想采納主動姿勢,趁現在打擊荊州、江北二地,必將頓時與大周為敵,進入戰役狀況。
蜀國地形險惡,並不是那麼好打,曆朝偶有強主在中原穩定時也拿他們冇體例。現在的周朝太火線才攝政海內尚不安定,為了急於建立威望便倉猝出兵,實在是過於冒險……能夠中原戰亂之地的人就是如許,常常要拿國運押在一場戰役勝負上。當年周世宗方纔即位,也是冒險走這類捷徑;現在周朝太後及其家將又故伎重施。
不過如果周軍在蜀國敗北,環境就完整分歧了!
大臣們聽罷紛繁側目小聲群情了一會兒,大多都感覺韓熙載言之有理。
韓熙載侃侃而談:“當年吳蜀兩國孫權、劉備各有大誌。先說古蜀,不管是前期劉備拒荊州,還是前期諸葛出祁山,時候都有逐鹿之心;是故劉備時候威脅北方,可為管束。
以是李煜以為韓熙載的主張是最得父王承認的;本身支撐他,恰好和父王站在一起。
不過現在的爭論已經冇有了,南唐落空淮南後氣力降落,更滅不掉吳越,以是第一條路已經停止。
韓熙載的主張頓時引發了諸臣的擁戴援助,這類輿情本來就是金陵支流,大多數人確切不想墮入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