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讀不懂的古人的秘密――中國曆史之謎(4)[第1頁/共6頁]
但是也有人以為,漢室謀臣如雲,虎將如雨,用婦人美女安邦息事,實在是有傷國體。
總之,李師師在國破家亡、兵荒馬亂之時,了局不成能快意,各種結局也隻是人們的猜想罷了,實在環境還是個謎。
據《管子》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作者管仲係春秋初年人,是以西施要比勾踐早100多年,從而否定有越王勾踐獻西施給吳王之說。清朝戴望則據《莊子·齊物論》釋文引司馬彪雲:“毛嬙,古美人,西施,夏姬也”,以為西施是“夏時人,吳之西施明矣”。
普通以為:西施,又稱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國人。相傳姓施,名夷光,因居寧蘿西村,故被稱為西施。她雖出身寒微,但麵貌不凡,是天下美人。公元前485年,西施被選入越都,經3年學舞習禮後,越國把西施、鄭旦獻給吳王。
這兩本書記錄的故事,引出了兩大疑問。
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兒子。因為其兄暮年短命,他便成了晉武帝實際上的宗子。司馬衷天生癡頑,呆傻而不明事理,但這仍未擋住他9歲時被立為太子。有幾件事能夠說清司馬衷的癡人景象。有一天,司馬衷在皇宮的禦花圃玩耍,見水池中青蛙正呱呱鳴叫,他扯住一名侍從的衣衿問:“青蛙是在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侍從早已熟知如何亂來這位傻太子,便應道:“青蛙在官家地裡時便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裡時,便是為私家叫。”司馬衷聽後,以為侍從言之有理,還賞了銀子給侍從。另有一次,晉武帝正在朝堂之上與大臣商討如何救濟饑荒的哀鴻,司馬衷走了出去,聽了一會兒,“嗤兒”地笑了:“父皇,如何會有人餓死呢?發大水淹了莊稼,冇有饅頭吃,就吃肉好了,這些人如何會餓死呢?真是一幫傻百姓。”司馬衷的這番話令朝堂上一片啞然,司馬炎也隻能揮揮手,叫人把他這個傻太子帶走。
(4)楊貴妃下落不明
(1)昭君出塞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竭,相對坐吹笙。
縊死馬嵬說。公元755年,安史兵變。次年6月12日唐玄宗棄都長安,攜貴妃及侍從出走西蜀。次日中午,在達到陝西省馬嵬坡時,六軍不發,請誅楊。唐玄宗除正法楊國忠外,迫於情勢,同意賜死楊貴妃,貴妃乃被縊死。此說影響最大,當前的史乘詞典,大多采取此說。其首要按照是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乘都載有楊貴妃縊死於馬嵬。不過,楊貴妃在馬嵬之死在唐朝就有三種分歧的說法:李益雲:“太真德染馬蹄儘,朱閣影隨天涯空”,是說楊貴妃當死於兵刃:劉禹錫雲:“朱紫飲金消,倏忽英暮”,說楊係吞金而死,陳鴻《長恨歌傳》等則雲,楊貴妃“死於尺納之下”,就是指楊被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