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世界演義 - 第十六章 太伯建吳

第十六章 太伯建吳[第2頁/共3頁]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以是每逢這日,梅裡一帶群眾紛繁前去瞻仰朝拜。農曆腐敗節,梅裡土風更有祭奠泰伯廟的昌大節日活動。

吳報酬記念這位巨大開辟者的不朽功勞,將他在梅裡的寓所改成祠廟,這就是泰伯廟。

傳聞途中曾經顛末太行地府山(今晉都會吳王山),後代為記念改名為吳王山。據明朝《澤州府誌》載“吳神山縣西南六裡,即晉普之支,廟祀泰伯仲雍。”傳說於此廣植杏樹,淳化民風。

吳太伯,一作吳泰伯,姬姓,周部落首級古公亶父宗子,吳國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傳位季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與仲雍讓位三弟季曆而出逃至荊蠻。

;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修建,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岩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雲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學習建,麵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10]

太伯奔吳,給掉隊的江東地區帶去中原文明的種子。而太伯在新的儲存環境中,不畏艱苦、勇於開辟,數年之間,群眾殷富,終究在東南地區安穩地站穩腳根。為後代強大的吳國打下根本。

伯瀆河,原名泰伯瀆,吳泰伯在梅裡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開鑿中國汗青上第一條野生河道“伯瀆河”。伯瀆河已有3000多年汗青,全長43千米,它流經坊前,從梅村到鵝湖。春秋期間,吳王闔閭西攻楚國、吳王夫差北伐齊國,都曾通過伯瀆河。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本地百姓世受其利。

泰伯廟,彆名至德祠、讓王廟,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鎮的伯瀆河邊。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漢桓帝為了記念吳泰伯,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寓所立。

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錄,周族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感覺本身的少子季曆最為賢明,更加寶貴的是,季曆的兒子姬昌有聖瑞之兆。

泰伯大殿,麵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停止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嗣28尊泥像。1987年,陸定一和趙樸初彆切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坊,正在興建“泰伯園”。2006年5月25日,泰伯廟和墓作為明清期間古修建,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天下重點文物庇護單位名單。

吳人楹聯中以為太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斥地廣杯萬古江南。”太伯三讓天下和開辟江南的功德,遭到後代所敬佩。司馬遷以為吳是諸侯國中資格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國,所著《吳太伯世家》在《史記》的統統“世家”中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