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季曆強周[第1頁/共3頁]
從《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錄我們能夠看出,武王克商以後尋覓太伯和仲雍的後代,就是為了加封他們來承祀太伯和仲雍,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經做了吳國的君主。在阿誰期間,使本身的族親不致絕祀是非常首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便對於敵國也常常是滅其國而不斷其祀,周武王封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就是個例子。
史乘記錄呈現了前後兩個虞仲,而前一個虞仲名為仲雍,後一個虞仲是仲雍的曾孫,排行第二,受封虞國,故稱虞仲。兩人是曾祖父和曾孫的乾係,那麼為甚麼仲雍也稱為虞仲呢?
在獲得商王朝的支撐下,他對四周蠻夷部落大動兵戈,不竭擴雄師事氣力。實際上作為中心王朝,商對於蠻夷對商的進犯也是非常惡感,但是因為武乙的殘暴統治,有力對於蠻夷,季曆對蠻夷的討伐獲得武乙的熱烈呼應,武乙受權季曆統轄西方諸侯國聯軍討伐蠻夷,此中進犯的重點是山西境內對商構成威脅的蠻夷部落,首要的仇敵是鬼方(今山西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
吳國的國君傳到第十七世的時候,BC655年,虞國的國君妄圖晉國晉獻公的寶馬美玉,借道給南下討伐虢國的晉國軍隊,晉軍主帥荀息率軍攻滅虢國後,回師途中又順手牽羊攻襲虞國,這個本地的虞國就如許被晉國用妙策滅掉了。這就是汗青典故“假途滅虢”和“唇亡齒寒”的由來。
武乙十五年(BC1204),武乙將商朝都城由黃河以北的奄(山東曲阜)遷回到武丁時始建的沬(又稱武丁城,河南鶴壁淇縣)。
季曆主動練習軍隊,在交際上又因為妻太任的乾係,與商王武乙的乾係極其密切,主動接收商文明,加強與商的政治聯絡。
遵循《史記》和《左傳》的記錄,商末周族魁首古公亶父之宗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建立吳國今後,國君之位相傳到第五世時,周武王才伐滅殷紂,然後分封了太伯、仲雍的兩個後代:其一封在虞國,處在本地,另一個封在吳國,處在東南蠻夷地區。
武乙三十年(BC1189),季曆帥周師征服了四周很多較小的蠻夷部落,並且討伐義渠等北方一帶的戎人,俘獲了義渠部落的首級,將戰利品和俘虜獻給了商王,獻俘君王是當代的嚴峻慶賀典禮。商王武乙,很歡暢,更加對季曆信賴有加。
武乙二十一年(BC1198),古公亶父薨。
太伯歸天,冇有兒子,弟弟仲雍繼位。仲雍歸天,兒子季簡繼位。季簡歸天,兒子叔達繼位。叔達歸天,兒子周章繼位。此時周武王滅亡了殷王朝,尋求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是吳地君主,便把吳地封給了他,以祀吳泰伯。並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成周之北的舊時夏都之地,這就是虞仲,以祀虞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