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陰康氏[第1頁/共3頁]
陰康氏:當代部落聯盟首級。
《呂氏春秋·古樂篇》有一段記錄:“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梗阻,不可其原,民氣鬱闊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而宣導之。”南宋朱熹編撰的《通鑒綱目》、羅泌編撰的《路史》等史乘中有關於“陰康氏”治於華原“教民製舞”的記錄。
朱襄氏,又號稱飛龍氏,朱襄氏為上古期間首要的部族首級,為神農氏部落的先人,襲伏羲之號,為中華人文鼻祖之一。以古陳之朱野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
《葛天氏之樂》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闋“奮五穀”、第八闋“總禽獸之極”兩部分與農業有關,從其闋名上可知:當時不但屬於原始農業階段,並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國進入原始農業的時候相對較早,其農牧經曆相對較高,為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建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元鄭杓《衍極》卷一《至樸篇》劉有定注雲:“太昊之時,龍馬負圖出於滎河。帝則之,畫八卦,以龍紀官,乃命飛龍朱襄氏造六書,因而始有龍書。”申明朱襄氏的先人早在伏羲畫八卦時就已經進入聯盟內仕進,作為伏羲的臣子,官職為飛龍(用……龍來代表官階,大抵是秘書官或者是主管禮樂的官職),厥後創建了本身的部落。
陰康氏的期間均晚於葛天氏,當時的前賢們仍仿照葛天氏,指導人們以舞的體例醫治因風濕而引發的各種病症,祛病保健。當然《葛天氏之樂》既舞且歌,不但有“玄鳥”、“總禽獸之極”仿活力功等內容,並且另有其他諸如祈敬六合(“敬天常”、“依地德”)、稱道君主(“建帝功”)和禱祝充足(“遂草木”、“奮五穀”)等內容,較“陶唐氏之舞”、“陰康氏之舞”內容上更豐富,情勢上更完整。
飛龍(禮樂官名)士達以為:惡魔乃險惡之氣,斜必畏直。最直莫過於琴瑟之弦,因而就決定造一把瑟來降魔。士達忙著籌辦柘絲、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經心製作了五絃之瑟,以調度陰陽,使生命得以繁衍,定名為“來陰”。
該樂所載歌舞證明,葛天氏部族為生存不但辛苦耕耘,樹藝五穀(“奮五穀”),並且還尊崇大地、辨識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察看日月運轉、氣候竄改的規律(“敬天常”),已能自發地對農業的天然再出產過程停止不竭的摸索。
《黃帝內經·素論·移精變氣論》雲:“太古民人居禽獸之間,行動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文中的“行動”,指勞動或仿照勞動的肢體活動;所謂“陰居”,則是指安好的歇息。原始人恰是通過歌舞或靜養的體例來抵抗寒暑,達到保健服從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狀是一小我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