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1頁/共3頁]
於長孫皇後而言,李恪也是頗多敬意,隻是無法,李恪其誌不小,不甘為一親王罷了,故與長孫皇後生來便是相對,也無他法。
而後待觀音婢長成,一十三歲的豆蔻韶華之時,便由母舅高士廉主張,依長孫晟所定之婚約,嫁於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而後兩人一起相扶至今。
本書由公家號清算製作。存眷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不過眼下正在朝會之上,眾臣當前,李承乾雖對李恪非常仇恨,但還是拱了拱手回道:“有勞三郎掛懷,本宮尚好。”
李恪似模似樣地接著道:“皇兄安好便好,如此我在揚州也就放心了。”
李恪遇刺,和李承乾底子全數半分乾係,但就因為李承乾酒後隨口一句,便被侍禦史權萬紀參劾,而後又被李世民嗬叱,幾乎丟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麵色暗青,正要再回李恪的話,可就在此時,李世民已經自殿後走了出去。
李恪廬州遇刺,誰最冤,天然是李承乾最冤。
以是李恪要破長孫皇後的局,決不能與長孫皇後硬碰,他動不得,也動不過,便隻能借滿朝文武之力。
這些人中有淮南、江南籍的文臣,也有府軍統將,另有朝中重臣,這些人與李恪站於一處,和不遠處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照應,竟已成三足鼎立之勢。
李恪之言剛落,李世民便又接著道:“本日你既在朝,朕也正有一事與你想乾,要於朝中商討,你便也一同聽著吧。”
大業五年,長孫晟故去,觀音婢便隨其兄長孫無忌居於母舅高士廉府上,也就是在此時,長孫兄妹便已與李世民瞭解、相知,謂之青梅竹馬。
李承乾酒後醉言外泄,權萬紀收到揭露密信的處所便是在平康坊,在李承乾想來,保密之人也許便是那日在東宮侍酒的兩個清倌人之一,李恪現在當著李承乾的麵又提及此事,的確就是在揭李承乾的短了,李承乾的神采頓時又丟臉了幾分。
現在的李恪已然是朝中最為高貴者之一,不止是血脈,更是權位,現在的李恪不管站在那邊,身後都會不經意地堆積起一團人,他們既是與李恪靠近的朝中大臣,李恪的老友,他們更有一個不異的名號:“楚王黨”。
盞茶以後,跟著一聲鼓響,兩儀門敞開,滿朝文武依挨次魚貫而入,於兩儀殿上分文武大臣,宗室勳親而列。
前隋大業初年,長孫晟與唐國公李淵交好,兩家便為後代定下婚約,許長孫家幼女觀音婢於李家次子李世民。
李恪身為皇三子,楚王,當屬宗親,本該位列太子李承乾以後,但李恪有身兼任實職,官拜揚州多數督,右驍衛大將軍,至於驃騎大將軍之勳,更在滿朝武臣之上,故而便列於李靖之前,站武臣班首,於李承乾擺佈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