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汾水(1)[第1頁/共6頁]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於汾。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程度,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耐久而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澤,澮水入焉。
昔趙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鼓琴而歌,想見其人,吳廣進孟姚焉,即於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四裡,南北一十餘裡,陂南接鄔。《地理誌》曰:九澤在北,幷州藪也。
澤中有方丘,故謂之方澤,丘即葵丘也。許慎《說文》稱,從邑,癸聲。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穎曰:介山在河東皮氏縣東南。其山矗立,周七十裡,高三十裡。穎言在皮氏縣東南則可,高三十裡,乃非也。今準此山,可高十餘裡。山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
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穀。數十裡間,道險隘,水擺佈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岩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嶮也。
又南過平陽縣東。
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
汾水又南,逕陽曲城西南注也。
又服從縣南西流。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東,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十三州誌》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無木,根源導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聊峰接勢,劉淵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鄉也,魏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莊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雅·釋地》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鹵,壚也。《穀梁傳》曰:中國曰太原,蠻夷曰大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地盤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幷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地點也。汾水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傾頹,惟單碑獨存矣,今筆墨剝落,無可尋也。
又西過皮氏縣南。
故彘縣也。周厲王流於彘,即此城也。王莽改名黃城。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