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易水(2)[第2頁/共5頁]
《地理誌》曰:城在蒲水之陰。漢章帝元和三年,行巡北嶽,以曲逆名不善,因山川之名,改曰蒲陰焉。水右合魚水。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石若巨魚,水發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東流注於蒲水,又東入濡。故《地理誌》曰,蒲水、蘇水,並從縣東入濡水。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矣。《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會於濡上。杜預曰:濡水出高昜縣。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是濡水與虖池,滱、易,互舉通稱矣。博水又東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裡,二十裡中,委折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垤,實兼孤山之稱,亦峻竦也。徐水三源奇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禦射碑》。
《地理誌》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高陽,入於河。
又東過安喜縣南,縣故安險也,其地臨險,有井、塗之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應為侯國,王莽改名寧險,漢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記》曰:縣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險,故曰安險;邑豐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漲,高岸崩頹,城角之下,有大積木,交橫如梁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餘考記稽疑,蓋城地當初,山川渀蕩,漂淪巨栰,阜積於斯,沙息壤加,漸以成地。
水出蒲城西,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誌》曰:北平縣有盧水,便是水也。東逕其城,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誌》曰:東至高陽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東,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逕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故城南,王莽之朔寧縣也。曹水又東,入於徐水。徐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北,俗謂之祭隅城,所未詳也。徐水又東流入博水。《地理誌》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又東入滱。
滱水曆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王子淑於解瀆亭,為侯國,孫宏,即靈帝也。又東南逕任邱城南,又東南逕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博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入於虖池,滱水又東北流,逕解瀆亭北,而東北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