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漯餘水(1)[第1頁/共5頁]
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改名匡德也。漢明帝改曰鹽田。右承治,世謂之斛臨城,西北去禦夷鎮二百裡,南注鮑邱水。又南逕虒奚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鮑邱水又西南,逕獷平縣故城東,王莽之所謂平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裡山,西逕三城,謂之三城水,又逕香陘山,山上悉生槁本香,油滑名焉。又西逕石窟南。窟內寬廣,行者依焉。窟內有水,淵而不流,棲薄者取給焉。又西北逕伏淩山南,與石門水合。
薛瓚曰:按漁陽有博陸城,謂此也。今其居山之陽處平陸之上,匝帶川流,麵據四水,文氏所謂無縣目嘉雋譽也。洳水又東南流,逕平穀縣故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泃河。泃河又南逕紻城東,而南合五百溝水,水出七山北,東逕平穀縣之紻城南,東入於泃河。泃河又東南,逕臨泃城北,屈而曆其城東,側城南出。《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便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鮑邱水。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下承滹沱水於泉州縣,故以泉州為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裡。自滹沱北入,其下曆水澤一百八十裡,入鮑邱河,謂之泉州口。陳壽《魏誌》曰: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無水。
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又南,逕鎮東南九十裡西密雲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逕孔山西,又曆密雲戍東,左合孟廣<山刑>水。水出<山刑>下,<山刑>甚嶒峻,峨峨冠眾山之表。其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窟開通,故鄉俗以孔山流稱。<山刑>水又西南至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亂流西南,逕密雲戍城南,右會大榆河。有東密雲,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東南流,白楊泉水注之。北發白楊溪、望離,右注大榆河,又東南,龍芻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東南出峽,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溪水。
沽河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為笥溝。
又南過潞縣西。
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改名郡曰通潞,縣曰得漁。鮑邱水又西南流,公孫瓚既害劉虞,烏丸思劉氏之德,迎其子和,合眾十萬,破瓚於是水之上,斬首一萬。
沽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陽太守張堪於縣開稻田,教民種殖,百姓得以殷富。兒歌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成支。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陽重溝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謂舉符也。側城南注,右會沽水。沽水又南,漯餘水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