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水經注 - 第34章 漯餘水(1)

第34章 漯餘水(1)[第2頁/共5頁]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於海。清河者,派河尾也。

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沽水又東南合清河也,今無水。

屈而東南流,逕潞城南。世祖拜彭寵為漁陽太守,治此。寵叛,光武遣遊擊將軍鄧隆伐之,軍因而水之南。光武策其必敗,果為寵所破,遺壁故壘存焉。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餘裡,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也。

鮑邱水

沽河從塞外來。

又南過潞縣西。

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改名匡德也。漢明帝改曰鹽田。右承治,世謂之斛臨城,西北去禦夷鎮二百裡,南注鮑邱水。又南逕虒奚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鮑邱水又西南,逕獷平縣故城東,王莽之所謂平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裡山,西逕三城,謂之三城水,又逕香陘山,山上悉生槁本香,油滑名焉。又西逕石窟南。窟內寬廣,行者依焉。窟內有水,淵而不流,棲薄者取給焉。又西北逕伏淩山南,與石門水合。

漯水入焉,俗謂之合口也。又東,鮑邱水於縣西北而東出焉,

漯餘水出上穀居庸關東。

漯餘水故瀆東逕軍都縣故城南,又東,重源潛發,積而為潭,謂之漯餘潭。

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改名郡曰通潞,縣曰得漁。鮑邱水又西南流,公孫瓚既害劉虞,烏丸思劉氏之德,迎其子和,合眾十萬,破瓚於是水之上,斬首一萬。

岩壁升聳疏浚若門,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趙建武年,幷州刺史王霸,為燕所敗,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變稱,故河有赤城之號矣。沽水又東南與鵲穀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縣,《地理誌》曰:水出縣東。北流,逕大翮山、小翮山北,曆女祁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東部都尉治。王莽之祁縣也。世謂之橫水,又謂之陽田河。又東南逕一故亭,又東,左與候鹵水合。水出西北山,東南流逕候鹵城北,城在居庸縣西北二百裡,故名雲候鹵,太和中改名禦夷鎮。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東南傍狼山南,山石紅色特上,亭亭伶仃,超出群山之表。又東南逕溫泉東,泉在山曲當中。又逕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河水又東南,左合岑嶺水,水出岑嶺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縣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黃頒穀,故亦謂之黃頒水,東南流注於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北出縣東南高山,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應劭曰:在漁水之陽也。考諸地說則無聞,脈水尋川則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陽,有符應說,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戍漁陽,便是城也。漁水又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小山。《魏地盤記》曰:城南五裡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逕安樂縣故城東。《晉書隧道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