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天道:荀子傳 - 二、叛逆荀子

二、叛逆荀子[第1頁/共2頁]

儒學在唐朝之前,首要推許的是五經,包含《尚書》《禮記》《詩經》《易經》《春秋》。到宋朝,理學家們推許四書,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理學家們讓門生們讀四書五經,不給讀《荀子》。用如許的體例,讓人們闊彆荀子,不曉得在中國的汗青上另有荀子這小我。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詔令各州縣建立孔廟。厥後,因為佛教鼓起,孔廟也就少人過問。到了宋明期間,尊孔之風囊括天下,孔廟的炊火重新又暢旺起來。

唐朝中期的學者楊驚說,在戰國末期,“孔氏之道,幾近息矣,有誌之士所為痛心疾首者也。故孟軻闡其前,荀卿振厥後。”荀子是“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師”①。這是一個公允的評價。但是,對儒學的傳承最有進獻的思惟家荀子,竟然被解除在儒家的廟堂以外。

宋朝今後,荀子的思惟被當作是正理邪說。宋明理學統治了中國粹術思惟八百多年。在這八百多年當中,荀子一向揹著一個叛變孔子的罪名。

荀子呢?這位擔當並且生長儒學的一代巨人,他的頭上,不但冇有光環,還被打入正冊,身上背的是“背叛”的罪名。

為了挽救儒學的危急,理學家們在接收佛教、玄門思惟的根本上,凸起孔子、孟子的思惟,促進儒、釋、道三教合一。從唐朝中葉開端,持續到宋朝,掀起了一場陣容浩大的答覆儒學活動,這場活動讓儒學重新走上了正統的職位。

後代在孔子的頭上加了很多高貴的光環,跟著時候的持續,孔子頭上的光環一環比一環高。漢平帝劉桁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尊孔子為“文聖尼父”;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明朝嘉靖九年11530X世宗朱厚熄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清順治二年〈1645X世祖福臨加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明朝墨客李曄曾到蘭陵拜見荀子墓,他看到的是一座蕭瑟的古塚。目睹此情,不由頓生感慨和難過,遂賦詩一首:“古塚蕭蕭鞠狐兔,路人指導荀卿墓。當時文采淩星虹,這天蕭瑟臥煙霧。臥煙霧,秋傍晚,蒼蒼波折如雲屯。野花發儘無人到,唯有蛛絲羅墓門。”

如果把荀子墓的苦楚和孔子廟的繁華做比較,兩位影響中國數千年的賢人,所遭到的報酬真乃天壤之彆,不能不讓人感慨非常!

在這座天下最大孔廟的大成殿內裡,正中間塑著供人祭奠的孔子像。孔子泥像的兩旁有四配和十二愚人的泥像。四配的泥像是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十二愚人的泥像是子貢、子路、子張、子夏、子遊、宰予、有若、仲弓、冉有、冉耕、閔子騫、朱熹。四配和十二哲,加在一起統共十六人,卻唯獨冇有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