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1頁/共3頁]
劉誌軒2015年4月12日
蘭陵鎮文明站站長黃明福是本地人,向我先容了很多有關荀子的傳說。他說在蘭陵鎮東南十二裡有個孫樓村。還說孫樓是荀子罷官後安身教書的處所,又說蘭陵東南三裡有座橫山,山西沿有十個小孫莊,也是荀子罷官後的住地。
我還到了蘭陵鎮中的蘭陵美酒廠。蘭陵美酒有三千多年的汗青,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記錄。陳腐的蘭陵美酒上祭六合,下賞臣屬,成為蘭陵人的高傲。
臨淄是齊國的都城地點。荀子曾經耐久學習和餬口在這所都城的稷放學宮。齊國古城遺址博物館的老館長張龍海同道陪我登上桓公台,指導麵前的菜地、林木、門路,報告當年臨淄古城的宏偉和稷放學宮的地理位置。他一麵講,我一麵想,當年成百上千來自各諸侯國的先生和學子是如何餬口在這塊地盤上,那是一種多麼繁華和令人讚羨的景象!
我的老婆劉如心是優良的中學語文西席,寫第一部長篇小說《荀子傳》的時候她就幫我査質料、看稿子、提定見、改弊端。這本新的《荀子傳》她還是伴我經心操縱。我原想和第一部《荀子傳》一樣署上我們兩小我的名字。但作家出版社隻出版專著,不出版合作著作,隻好尊敬出版社的端方。
荀子是一名思惟家。為思惟家立傳,該當寫出思惟家的思惟深度、汗青職位和品德精力。學術著作是鬆散的,不管評介平生還是先容實際,都要有確實的史料按照。但是文學作品不能生硬地講實際,但能夠用形象思惟的體例,把史學界公認的那些並不連貫的珍珠串成一條精彩的藝術項鍊,揭示荀子的思惟和情素,全方位地表示荀子的人生風采、不懈追乞降不朽靈魂,讓讀者感遭到荀子的巨大品德和巨大功勞。所謂紀實性文學傳記,我瞭解就是史料與餬口美的連絡。既要汗青實在,又要活的靈魂;既要思惟通俗,又要舉手投足,終究讓一名汗青文明名流活脫脫地站立在讀者麵前。
為甚麼我如許固執?一是荀子的實際廣博高深,他的話語至今讀起來仍然令人震驚,荀子的確巨大;二是汗青對荀子不公,一個巨大思惟家竟然被藏匿千百年,我要為荀子號令。
二〇一三年蒼山縣重修荀子墓,扶植了風景惱人的荀子文明園,園中新建了宏偉的“後聖殿”,和《荀子》原著碑廊。十月十二日我應邀插手重修荀子墓園揭碑典禮,和“荀子思惟當代代價研討會”。會後蒼山縣副縣長宋學光和該縣學者焦子棟先生陪我登上了文峰山和珈水的泉源抱犢崮,看到了季文子親手栽種的兩棵銀杏樹。時隔三千年,兩棵銀杏樹仍然枝繁葉茂,樹圍五米,高二十米,奇偉之狀令人讚歎。一起上二人暢談蘭陵豐富的汗青文明,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