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古代兵器(轉載)[第1頁/共5頁]
中國明朝前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構成。利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動員火繩撲滅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發作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經日本傳入中國,明廷遂仿造,約此同時,又有魯迷(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鳥銃傳入中國。最後仿造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的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公斤。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首要輕型火器設備之一。(右圖為《神器譜》中的魯密銃)
狼牙棒
中國當代用於近間隔砍和劈的單刃搏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構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刀是當代軍隊設備的首要兵器。初期為石刀,厥後生長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環首刀等。
中國春秋末期越國君王勾踐利用的一把青銅劍。此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玄色斑紋,質料為銅和錫,正麵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於玄色漆木劍鞘內,劍身亮光,無鏽蝕,刃薄鋒利。鍛造工藝達到相稱高的程度。
地聽
當代用於直刺,紮挑搏鬥的冷兵器。大量設備於當代軍隊中。由鋒芒和矛柄構成。鋒芒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采取木、竹和藤等質料製作,也有效金屬質料的。矛長凡是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鋒芒普通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初期的鋒芒為石頭和獸骨,跟著科學技術的生長,厥後有了青銅和鐵製鋒芒。當代火器呈現後,矛逐步參軍隊設備中消逝。
中國當代戰役中利用的一種球狀投擲火器。利用時將其撲滅,拋至敵方,以它所產生的火焰、毒煙殺傷敵方人馬及燒燬敵方營房。火球呈現於宋朝初年(公元1000年前後),宋靖康元年(1126)金軍打擊宋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時,兩邊曾大量利用。製作體例是將含硝量低、燃燒機能好的黑火藥團和成球狀,有的還摻入有毒或發煙物質及預製殺傷元件,用紙或麻包縛數層,外敷鬆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首要用於攻守城池作戰。當代戰役中利用的有轟隆火球、蒺藜球、毒藥球和煙球等多種球形火器。
劍
鎧甲
中國當代軍隊用於鉤殺和啄擊搏鬥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構成。戈頭為青銅鍛造。柄多為竹、木質,長度凡是為1米擺佈,最長超越3米。戈流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期間。戰國晚期,鐵兵器利用漸多,逐步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今後已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