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天烽 - 作品相關 古代兵器(轉載)

作品相關 古代兵器(轉載)[第2頁/共5頁]

弓箭

烈火油櫃

鄂爾多斯式銅錘頭

中國元朝及明朝前期對以銅或鐵鍛形成的管狀射擊火器和統稱。由前膛、藥室和尾銎3部分構成。利用時撲滅由藥室引出的藥線,引燃藥室內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發作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火銃是中國當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至遲呈現於元朝(約公元14世紀初),後遍及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利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的三眼銃、五排槍、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的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中國當代將戈和矛服從合為一體的搏鬥用冷兵器。由戟柄和戟頭構成。戟柄為竹、木質,戟頭為金屬質料。初期利用的是戟是青銅質,後跟著科學技術的生長,呈現了鐵戟。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紮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馬隊利用的首要利器。(見圖戰國三戈戟)

中國當代用竹子或紙做槍筒的火器。有飛火槍、突火槍等。飛火槍是用16層紙捲成槍筒,長2尺,內裝火藥和鐵悄,撲滅後噴出火焰和鐵悄達丈餘遠。飛火槍小而輕,便於單兵照顧。突火槍是以竹筒製作槍管,內裝火藥和彈丸。它是天下上最早發射彈丸的管形射擊兵器。

吳王夫差矛

中國明朝前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構成。利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動員火繩撲滅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發作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經日本傳入中國,明廷遂仿造,約此同時,又有魯迷(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鳥銃傳入中國。最後仿造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的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公斤。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首要輕型火器設備之一。(右圖為《神器譜》中的魯密銃)

鳥銃

中國當代軍隊用於鉤殺和啄擊搏鬥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構成。戈頭為青銅鍛造。柄多為竹、木質,長度凡是為1米擺佈,最長超越3米。戈流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期間。戰國晚期,鐵兵器利用漸多,逐步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今後已絕跡。

中國當代戰役頂用於偵測有聲源目標方位的東西。又稱甕聽。地聽最早利用於戰國期間的城防戰中。據《墨子.備穴》記錄:當守城者發明敵軍挖掘隧道時,當即在城內牆下挖井,井中安排一口新缸,缸口蒙一層薄牛皮,令聽力聰敏的人伏在缸上,監聽敵方的動靜。敵方開鑿隧道時所產生的聲響在地下傳播的速率高,並且衰減小,輕易引發缸體共振,從而能夠偵測地下仇敵地點的方位。這類簡易可靠的窺伺體例,也被用於空中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