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我的三國我當家 -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第1頁/共5頁]

諸葛亮不由苦笑連連,這個題目辯論個幾天幾夜都不會有成果的,便道:“兄長,這個話題可不會那麼輕易得出結論。不過現在的觀點也很明白,我們這邊的人都以為是‘先富民才氣強國’,隻你一小我是半承認這個觀點。兄弟有個建議,我們這邊由士元兄言明我方論點,然後再聽兄長髮言,最後大師再考慮采取如何?”

世人不由驚奇交集,這劉墉不是不很同意嗎?如何聽龐同一說態度就竄改了,莫非已經被我們壓服了麼?

龐統淺笑著回禮道:“崇如兄客氣了。剛孔明便說了,‘治國必先富民’,龐統先援引《論語?顏淵》中的一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敷,如之何?’……有若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敷?百姓不敷,君孰與足?’……”

世人細細咀嚼著劉墉的說法,不由墮入深思。是啊,富民是強國之道,但是冇有國度的庇護,富民隻是空談,特彆是在烽火連天的亂世,這更是癡人說夢。諸葛亮等都駭怪於劉墉的高瞻遠矚,不由更是佩服。

龐統又舉了一論據道:“《論語?堯曰》中夫子對子張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句話的意義是國君遵循百姓能得實惠的政策來施政,不是又獲得好處又很輕鬆嗎?這是孔子提出的治國理念,那就是“足食”、“富而後教”的觀點。這和管仲提出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吧。”劉墉也不客氣,“那我就簡樸些,就兩點。一是人儘其才,物儘其用;二是要不分民族,不分地區,一視同仁,隻如果人才都能為我所用。”

接著,龐統前後又援引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觀點和實例來證明,隻要國度實施輕徭薄稅等寬鬆的政策,同時國君要重視儉仆,不與民爭利,如許百姓才氣放心出產,社會纔會穩定,經濟才氣生長。群眾充足了,國度獲得的支出天然也多了。【ㄨ】結論便是:群眾的充足是國度獲得充沛財路的根本和包管,民富方能國強,國強必先民富。

劉墉彌補道:“為官擇人,惟纔是與,苟或鄙人,雖親不消;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虞翻點點頭,一臉的衝動,想來也是回想起當時打動的景象了吧。略停了一會兒,劉墉又道:“剛纔我講的是一個‘國’普通環境下的出入,但另有一個慣例。它的感化極較著,能夠占到總支出的大半,也能夠用掉總支出的全數。你們曉得是甚麼嗎?”

有人還想再問,虞翻笑道:“關於用人之道,老夫深知太守心機。一會兒老夫為大師講授如何?崇如家有要事,我們還是放過他吧。”大師聞言哈哈大笑。

“我看行,大師會商了這麼久,也有些累了。”“崇如兄新婚,新夫人還在翹首瞻仰他早去早回呢。”大師七嘴八舌,嘻嘻哈哈,倒是輕鬆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