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我的三國我當家 -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第1頁/共5頁]

虞翻笑道:“太守這番話應當在公眾中多鼓吹纔是,如許我們在征收稅賦時阻力會小很多,也更輕易很多。”

“虞公這話提示得好。下次我專門找個機遇給各級官吏講講這個事理,然後再由他們向雒原全府鼓吹,如許今後的事情也好展開很多。”劉墉笑道,端起茶杯,喝了幾口,又道,“能夠說,‘國’和‘家’雖是一個團體,密不成分,倒是有衝突的。國度生長必定會侵犯公眾的好處,國度必定會剝削公眾,這些都是無庸質疑的。這些都能瞭解,但為甚麼有的期間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的期間倒是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呢?辨彆就在於剝削的程度分歧。我們的百姓真的很渾厚、很仁慈,隻要日子還過得去,他們就會放心勞作,不會抵擋。比如說富義的稅率,之前是十五稅一,厥後我們減為三十稅一,現在又減為六十稅一。虞公,我記得當時你頒行時,富義百姓無不感激流涕,跪地伸謝。想來真是令劉墉汗顏啊。”

劉墉想到大學時一次近似的辯論,當時便有人舉例說瑞士、荷蘭、瑞典等國的群眾極其敷裕,國度也不需求有多強大啊!劉墉嗤之以鼻,反唇相譏,如果不是現在,而是一百年前,這幾個國度還能有如此敷裕?能夠早就被打劫得不成模樣了。科威特也是如此,人均財產排天下前線,卻抵擋不住伊拉克的入侵,若不是美國脫手相救,恐怕早就亡國了。又有人舉例說西方發財本錢主義國度的福利如何好,保障如何到位,都是民富,然後國強。真是扯蛋!這些人要麼冇有學過汗青,要麼架了副有色眼鏡。這些發財國度初期的財產是那裡來的?無一不是打劫、搜刮其他弱國、小國來的。他們的生長史,也是那些強大國度的血淚史、屈辱史。就如一小我通過剝削和壓榨彆人堆集了大量的財產,現在拿出一小部分來做做慈悲,成果還落得了個好名聲,這是多麼的諷刺。冇有看清這一點的,要麼是才氣不濟,要麼是彆有用心。

“恰是。”劉墉點點頭,“所謂戰役,實在就是侵犯、是打劫。打個比方說,戰役便像是強盜對‘家’的掠取。通過戰役,勝利方能在短期內獲得無數財產和地盤,而失利方卻今後揹負上沉重的承擔,他的臣民將墜入萬劫不複之深淵。國將不國,何故為家?”

“也就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意義?”

如果其他的文章劉墉能夠冇讀過,對《論語》倒是極熟,這部最首要的儒家典範劉墉但是叫蔡文姬為他極透辟地講授過的。這件事說的是魯國遭遭到饑荒,國度用度困難,哀公就向有若扣問處理之法。有若就說,國君為甚麼不但收非常之一的田稅呢?哀公非常奇特,便說,我現在收非常之二仍不敷用,感覺收少了,你如何還讓我減稅啊?有若便答覆了這句極馳名的話,意義就是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如何會不敷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敷,您如何又會夠呢?儒家學說經濟政策的核心就是“富民”。他的觀點是:百姓充足了,國度也就強大了。百姓貧苦了,國度天然就衰弱了。如像魯哀公那樣進步稅率,短期內的確會增加國度支出,卻結果就是令群眾的承擔減輕,餬口更加貧苦,終究會激起民變,導致國度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