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新洋務運動 - 第34章廣州同文館

第34章廣州同文館[第2頁/共4頁]

風逢飄儘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

廣州北大門朝天街,這就是廣州同文館的地點地。何宏俊走了出來,冇有聽到朗朗讀書聲,也冇有瞥見幾個真正的翻譯洋文的讀書人,反而是大多數人都拿著四書五經再看,何宏俊越看眉頭就皺得越緊,在內裡轉了一圈,冇想到去遇見了一個熟人,這小我就是哈巴安德,隨即就走了疇昔向他打了號召。

“見到你我非常歡暢,我是這裡的英文教習,固然這裡的門生都不喜好學習英文,但是這裡的酬謝,很高。你曉得的我很需求錢,我要辦我的黌舍。當然現在是我們的黌舍。”哈巴安德誠篤的說道。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除了外語,同文館還非常看重經史子集的學習,這是官方眼裡不成超越的“底子之道”,以是還必須禮聘漢語教習。不過,漢語教習的酬謝就低多了,每年隻要480兩,筆墨銀也隻要48兩。但是,把這個數字拿出去比一比,還是很有合作力的。

何宏俊並冇有動用家裡的乾係去廣州同文館,而是以學子的身份籌辦先去廣州同文館看一看,想看看這時候中國最好的學院是甚麼樣的,在他的印象中,最馳名的應當就是京師同文館了,同文館從屬於總理衙門,是清末最早的洋務書院。先設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後連續增設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心機、天文、物理、本國史地等。招收學員,最後從八旗兒童中遴選,厥後從貢生、舉人進步到進士、翰林院編修、檢驗等正路出身的京外各官,春秋放寬到30歲,也不專限八旗。學製分三年、五年、八年不等。除漢文外,其他課程均聘本國人教習。該館還設有印刷所,譯印數、理、化、汗青、語文等方麵冊本。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起了必然感化。前後辦理20餘年,入館學員約300人。1902年併入京師大書院(北京大學的前身)。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無一用是墨客

懂外語的人非常稀缺,但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卻迫在眉睫。1858年6月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今後英國文書都以英語謄寫,臨時仍以漢文配送,等中國派門生學習英文以後,就不再配送漢文,對筆墨有爭議的處所,也以英文為準;1860年,清當局又被迫答應本國使團在都城駐紮。當時,官方冇有精通外語的“本身人”可用,與本國人打交道,要麼依靠對方供應的翻譯官,要麼就得向那些“自學成材”的官方“通事”(即翻譯)乞助。可前者必定會偏袒對方,乃至不吝對中國人連哄帶騙,用李鴻章在《奏請廣方言疏》中的話來講,就是“難保無偏袒捏架情弊”;後者在江湖上跌打滾爬多年,最大特性是“見便宜就占”,晚清交際家、曾國藩的宗子曾紀澤出使前就曾向兩宮太後特彆申明:“通事剛八渡(指大班)等人,大半唯利是圖,斷無忠貞之悃,臣不敢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