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下篇 佳兵》譯文[第1頁/共12頁]
箭飛翔得是正還是偏,快還是慢,關頭都在箭羽上。在箭桿末端近銜口的處所,用脬膠粘上三條三寸長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鰾膠也怕潮濕,是以勤奮的將士常常用火來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為最好(雕像鷹而比鷹大,尾長而翅膀短),角鷹的翎羽居其次,鷂鷹的翎羽更次。南邊造箭的人,當然冇但願獲得鵰翎,就是鷹翎也很難獲得,急用時就隻好用雁翎、乃至用鵝翎來充數。鵰翎箭飛得比鷹、鷂翎箭快十多步並且端方,還能抗風吹。北方少數民族的箭羽多數都用鵰翎。角鷹或鷂鷹翎箭如果精工製作,功效也跟鵰翎箭差未幾。但是,鵝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時卻手不該心,常常一碰到風就歪到一邊去了。南邊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啟事就在這裡。
紅夷炮是用鑄鐵造的,身長一丈多,用來守城。炮膛裡裝有幾鬥鐵丸和火藥,射程二裡,被擊中的目標會變得碎粉。大炮激發時,起首會產生很大的後坐力,炮位必須用牆頂住,牆是以而崩塌也是常見的事。
箭笴:即箭桿。
箭桿的末端刻有一個小凹口,叫做“銜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裝箭頭。箭頭是用鐵鑄成的(《尚書.禹貢》記錄的那種石製箭頭,是用一種土體例做的,並分歧用),至於箭頭的形狀,北方少數民族做的像桃葉槍尖,廣東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頭鐵鏟,中原地區做的則是三棱錐形。響箭之以是能頂風飛鳴,奇妙就在於小小的箭桿上錐有孔眼,這就是《莊子》說的“嚆矢”。
西洋炮是用熟銅鑄成的,圓得像一個銅鼓。放炮時,半裡以內,人和馬都會嚇死(在高山撲滅引線時裝上能夠使炮身轉動的構造,轉到一個缺辯才停下來。炮手撲滅引線以後頓時往回跑並跳進深坑裡,這時炮聲在高處爆響,炮手纔不至於受傷或喪命)。
【譯文】
緊約:緊緊地束縛住。
②《漢書》名曰:“蹶張材官”:“蹶張材官”,又作“材官蹶張”。材官:應即兵士中較強健者。注:腳蹋強弩張之,故曰蹶張。《漢書.申屠嘉傳》: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
三眼銃、百子連珠炮。
⑦牙接:以牙榫相接。
⑧其先鑿自西番與南裔:西番指西洋各國,南裔指南洋各國。按:火藥兵器最早見於中國的北宋,並不是由西洋或南洋人發明後中國纔有的。
【註釋】
②而有苗猶弗率:有苗:虞舜時南邊部族。弗率:不肯接管統治。
【原文】
【註釋】
【評析】
硫黃
⑧鞘室:刀劍之鞘及匣。
宋子曰:兵非賢人之得已也①。虞舜在位五十載,而有苗猶弗率②。明王聖帝,誰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③,其來尚矣。為老氏者④,有葛天之思⑤焉。其詞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⑥。”蓋言慎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