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中篇 膏液》譯文[第2頁/共6頁]
油是通過蒸氣而提取的,“無形”生於“無形”,以是出甑子的時候如果包裹行動太慢就會使一部分閉結的蒸氣逸散,出油率也就降落了。技術諳練的人能夠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訣竅就全在這裡。有的榨工從小做到老還不明白這個訣竅呢。油料包裹好了後,便能夠裝入榨具中,揮動撞木把尖楔打出來擠壓,油就像泉水那樣流出來了。包裹裡剩下的殘餘叫做枯餅。胡麻、萊菔、蕓薹等的初度枯餅都要重新碾碎,篩去莖稈和殼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經獲得一份油了,第二次榨還能獲得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類的籽實,則第一次榨油已全數流出,是以也就不必再榨了。
當代人照明用電,不像古時候照明隻要點油燈,除了燒菜以外,其他用處所用的油,比如機油,大部分都是顛末化學產業提煉的。但是當代冇有電也冇有化工廠,點燈要用油,燒菜也要用油,另有效在交通東西上的油,這些油從那裡來?又如何獲得這些油?《天工開物》中有詳確的講解。(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人們運東西到彆處去,依托的是船和車。車軸隻要有少量的光滑油,車輪子就能矯捷轉動起來;船身有了一石的油灰,裂縫便能夠完整彌補好。冇有油脂在此中起感化,船和車也就冇法通行了。乃至切碎的蔬菜入鍋烹調,如果冇有油,就比如嬰兒冇有奶吃而哭泣一樣,都是不可的。如此看來,油脂的服從豈止範圍於一個方麵呢?
【註釋】
②以紅火矢圍壅煆熱:用燒紅的柴炭圍滿石磨使其變熱。
③開榨:製作榨具。
④宛鑿:弧形鑿。
①廣信郡: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地區。
用皮油製造蠟燭的體例是:將苦竹筒破成兩半,放在水裡煮漲(不然會黏帶皮油)後,用小篾箍牢固,用尖嘴鐵杓裝油灌入筒中,再插進燭芯,便成了一支蠟燭。過一會兒待蠟解凍後,順筒捋下篾箍,翻開竹筒,將燭取出。另一種體例是把小木棒削成蠟燭模型,然後裁一張紙,卷在上麵做成紙筒。然後將皮油灌入紙筒,也能結成一根蠟燭。這類蠟燭不管風吹塵蓋,還是經曆寒天和熱天,都不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