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14[第1頁/共7頁]
又東三百裡,曰堂庭之山,多棪(y2n)木1,多白猿,多水玉2,多黃金3。
【註釋】1魼:即“胠”的同聲假借字,指腋下脅上部分。2留牛:能夠就是本書另一處所講的犁牛。據前人講,犁牛身上的紋理像老虎的斑紋。3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蟄。一些植物在過冬時處在昏睡不動的狀況中,彷彿死了普通。4腫:一種皮膚和皮下構造的化膿性炎症。
又東三百裡,[曰]柢(d!)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下1,其音如留牛2,其名曰鯥(l)),冬死而夏生3,食之無腫(zh%ng)疾4。
1996年元月
《山海經》確是當代的巫書,是一代一代的巫師把所見所聞通過口耳相傳,堆集而成。很早之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襲性和專業性身份的一群人。他們是阿誰期間學問博識的知識分子,主持山川神靈的祭奠典劄,打仗各種人物,相互來往頻繁,享有交換接收各種文明知識的優勝前提,負有通報儲存各種文明知識的嚴峻任務。他們的社會職位較高,首要充當氏族首級、部落酋長和仆從主的初級參謀。為了讓普通的人佩服自已、崇拜本身,巫師們就要儘量表示得見多識廣。因而,他們儘力堆集文明知識,采掇奇聞異事,使把握的文明知識代代地增加。後代的人把巫師們口耳相傳的知識加以清算記錄,就成為《山海經》所根據的原始質料。到了戰國期間,有人把這些性子類似而混亂無章的質料編撰成文,《山海經》就產生了。到了漢朝,又經人增刪潤色,就成了現在所看到的《山海經》。
南山經
到了漢宣帝時,上郡某地的一個石室陷落,有人發明內裡的石壁上描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象,傳說開來,但無人曉得何意。大學者劉向卻指出這是“貳負之臣”。天子問他如何曉得的,劉向也答覆是從《山海經》上看到的。天子大驚,朝臣轟動,因而呈現了一股瀏覽《山海經》的小高潮。
【譯文】南邊首列山係叫做鵲山山係。鵲山山係的頭一座山是招搖山,聳峙在西海岸邊,發展著很多桂樹,又儲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稱呼是祝餘,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饑餓。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閃現玄色的紋理,並且光彩暉映四方,稱呼是迷穀,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丟失方向。山中另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紅色的耳朵,既能蒲伏匍匐,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稱呼是狌狌,吃了它的肉能夠令人走得緩慢。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叫做育沛的東西,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