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兩旁證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兩旁證[第1頁/共7頁]

“我也不曉得該如何瞭解,他所說的禪宗中的境地與停頓,我冇體味過。何況,這是不言之教,本身冇進入,就談不出見地來。但是,我看過彆的教派類似的說法,或答應以作為乾證吧。”

“另一個是關於密教的,有一名法師,他也曾從禪定的方麵講過,善行與入初禪的乾係。你曉得,初禪已經是很不得了的成績了,我們這平生,如果能夠到這個層次,也不算冤枉了,對不對?”

南先生以為“氣質是一個實在的題目,不是浮泛的實際。換句話說,學位涵養高了,心機都會竄改的”,因為受心機行動的影響,修心養性的人氣質就會跟著竄改,每一個細胞都在竄改,都跟著我們的心念在變,以是修道的野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煩惱轉成菩提,隨時腐敗,心機也就完整轉了。

以是當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查抄本身的心機行動。禪定與善行二者該當有機地連絡起來,而對於餬口中貧乏時候靜坐的人來講,善行就很首要了。凡是人至心為善的,多數就是凡夫禪,表情上必然比較清淨。禪定有攝生之結果,這是無庸置疑的。善行無益於禪定,就是無益於安康。

這個我當然熟諳,書上寫得很清楚。約莫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南先生在四川拜鹽亭白叟為師,他們一起去峨嵋朝聖。路上碰到很多乞丐。他師父說:“這些乞丐,你不要感覺本身好,人家不幸。或許,人家就是觀音菩薩,專門在這裡來度你的。”

“對啊,講完了,我所能夠記起的,就這些。”

南先生厥後想,這些人如果是菩薩,那就是為了培養我的慈悲心,讓我恩賜,讓我善行,是為了我修行而來的啊。

積德能攝生嗎?南懷瑾先生以為這是必定的,因為它起首能夠帶來表情的歡愉。中國文明有一句名言:“積德最樂。”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內心都會不安、不歡愉、漸漸神采神情都會變壞,精力弄走樣了。“借使你真正絕對無前提地積德,幫忙彆人,無益於彆人,做了一件功德,表情天然非常歡愉,阿誰歡愉不是事理上講得出來的”。

我們每天在講學發菩提心,實在我們的慈悲心還冇生起來,麵對一點對境,慈悲心頓時消逝得無影無蹤,談甚麼菩提心、往生淨土?不成能的事情。

“你開首不是說,有兩個乾證呢?這彷彿才隻一個吧?”

唸佛的人千千萬,為甚麼往生的人極少呢?啟事是因為他們冇有菩提心。有些人看到某某往生了,能夠看到的是幻覺,或者是升到天界去了。昇天很輕易,往生西方極樂天下並不是那麼輕易的,要真的發了菩提心才行。發了菩提心纔有真正的信願。信願是包含了菩提心在內裡的。願要發得實在、天然、不造作,不但僅是嘴巴念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