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魯菜記[第1頁/共3頁]
《禮記》一書對膳、食、飲、燴、脯、羹、珍等,從質料搭配、烹調體例到調味要求,都做了專門的記敘。對調味的要求是“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禮記》已根基概述了烹、煮、烤、燴、炮等多種烹調體例和要求。
如汗青學者錢穆指出“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明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起首要推山東人”,飲食也不例外,發源於山東的儒家不但塑造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脾氣,也塑造了中國人的飲食觀。儒家學派極其重視飲食,乃至有“文明始於飲食”之說。儒家學派初創人孔子不但是巨大的思惟家、教誨家,還是一名巨大的美食家。《論語・鄉黨篇》中孔子體係全麵的闡述了飲食衛生、攝生、火候、刀工、調味、禮節等方麵的觀點。正如張岱《老饕集序》所說:“中古之世,知味推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邃密’二字,已得飲食之微。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攝生論也”。孔子的飲食觀奠定了將來兩千多年中華飲食最核心的審美妙念,是我國首要的文明珍寶。
在已經出土漢畫像石來看,含有庖廚內容的圖象天下約莫有近40 幅,山東出土20 多幅,數量居各省首位,可見漢朝山東烹調在中華烹調中的職位。特彆是膠東半島南端諸城前涼台出土的庖廚畫像石,這是一幅漢朝墓葬中的畫像石,上麵繪的是一幅很邃密的“庖廚圖”。該圖石高1.52米,寬0.76米。全圖由半成品食品架、宰牲、烹製、釀造等部分構成。上端的半成品架上,吊掛著龜、魚、兔、豬等。其右為宰牲圖,描畫了措置魚、宰羊、殺牛、屠豬、殺狗、宰雞鴨等活動場麵。炊羹和烹製部分,有打水、燒火、劈柴、合麵、蒸煮、烤肉等場麵。彆的,畫麵上另有很多雞、鴨、鵝、狗等植物。從以上這幅漢墓畫像石“庖廚圖”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早在秦漢期間,在現在的膠東半島上,烹調質料已經非常豐富,或者說是齊魯廚師烹調取料已相稱遍及。特彆值得重視的另有,廚房的事情職員,從質料挑選、宰殺、洗滌、蒸煮、燒烤等各個事情流程,都有了周到的合作,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彆的,另有更值得重視的,是丹青的上麵,繪有一人坐臥於地,一女子手執烹勺在打他,另有人手舉棍棒在打他,這很能夠是反應當時“履行廚房規律”的實況寫照。疇昔,廚房內徒弟怒斥門徒,乃至以棍棒相加,是家常便飯的。這也說瞭然當時的廚房已有了嚴格的規律。最值得一提的另有,是畫麵上呈現的四十多人中,幾近全都戴著同一形狀的帽子,可見當時某種場合下,對廚師的穿著,也有了同一的規定。另有,在山東省博物館中擺設著兩個栩栩如生的漢朝廚夫俑。左邊的高0.34米,是位正在殺魚的廚師,他手握尖刀,形狀自如,可見其刀工之高深;右邊的高0.29米,是位正在合麵的廚師,看來行動也非常諳練。從上述兩件文物上能夠充分看出,秦漢期間山東的菜肴,在用料上,水產品已占有首要的位置,這也恰是明天魯菜用料的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