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科幻末世 - 遊戲美食家 - 第五百六十二章 餌塊

第五百六十二章 餌塊[第1頁/共3頁]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他非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這“塊”本地音讀如“快”,查字典就較難查到了,不過推音及義或推形及義彷彿都能夠猜這“塊”就是“塊”,吃的東西要和士分開,就尋這麼一個“快”字出來。

每天早上一碗蒸餌絲,是多數曲靖人每天最愛好的早點。在大米產區,大米被加工為多種食品,米線、卷粉,在南邊很遍及,唯餌塊這類吃食,除江浙上海之“小年糕”與之差略類似外,雲南在吃法與種類上,似可目之為“獨尊”了。

一天淩晨,粗糠寶挑著一擔山貨到昆明去賣。方纔走進大東門,就瞥見城門口站著很多老百姓,一個個肝火沖天,叫罵之聲不斷於耳。有的娃娃躺在媽媽的懷裡張著小嘴哇哇直哭,粗糠寶站在中間聽了一會兒,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

關於餌塊的出處,坊間有多種說法,此中包含源於貴州說、廣西說、雲南說等。舊時昆明風俗,老百姓總愛在家門口支起個爐子,把粑粑放在鐵篩子上烤,一邊烤一邊吃,真是彆有風味。提及這個風俗的由來,又有一段故事。

餌的質料是飯米為主,如果糯米做,就稱之為“糍粑”,如果糯米磨粉做,便是年糕,都有彆於餌。現在江浙一帶,著近似餌塊的糍粑和年糕都多是鄉村在過年時大夥熱熱烈鬨來做,需捏成各種花腔。在都會則製成每個寸把寬五寸長擺佈的小條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於糯米成品,失了古意。

餌塊在昆明風俗中是過年必吃的,平時也或炒或煮或燒無不宜,邊疆百姓熱中於“餌食”,執傳統而不墮,已數千年。疇前的昆明又是“子間”人的餌塊最受歡迎,年節時常常被搶購一空。“子間”人是彝族的支係,看來這老的食品,是少數民族最得其真傳了,學者定可讚一句“禮失求諸野”!

小鍋餌絲在昆明有盛名,用口徑五寸擺佈的小銅鍋分鍋加肉末、豆尖、甜醬油等作料,下少量高湯,亦燜亦炒,加青豌豆、紅辣油起鍋,味濃油亮,吃起來特彆有“勁”。曲靖的蒸餌絲也是非常適口的,把餌絲蒸熟,挑出一碗,加上甜醬油,“帽子”,燙過的韭菜和豆芽,些許酸菜另有辣椒,拌勻後在配上一碗骨頭湯,滋味實足。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騰衝最聞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餌塊係用優良大米加工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衝搗、揉製成各種形狀。普通分為塊、絲、片三種。製作體例燒、煮、炒、鹵、蒸、炸都可,風味各彆,久食不厭。雲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飯餅子燒餌塊。

《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溲米麪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係傳》中說“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當然也能夠用機器,但還是米蒸為飯後做,與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線、蒸成的卷粉都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