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重陽淵源[第1頁/共3頁]
一說玄月初九食糕的民風在唐朝曾經流行,《劉來賓嘉話錄》裡載有袁德師因父諱高而不敢隨“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話;《唐六典·膳部》中,亦有“玄月九日麻葛糕“的記錄,惟無重陽節物之名。其事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所雲:“當時黍秫並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就是說,前人以玄月黍穀成熟,是以用之蒸作糕點一類的食品祭奠先人並薦神嘗新,呂原明《歲時雜記》稱“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陽尚糕食,而重陽為盛“,恰能勾畫出重陽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兩次社祀頂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據《隋書·五行誌》載,在南北朝時,官方有“七月刈禾傷早,玄月吃糕恰好“的兒歌,益知此俗由來已久,隻是到了唐宋期間,跟側重陽節民風的流行,才演變成為該節日的專有食品。唯其喜賀秋成的風俗涵義仍儲存好久,觀陸遊“旋壓麥糕邀父老“之詩及呂氏”二社……尚糕食“的記錄等可證。
又有一說,謂重陽糕的泉源是先秦的食品“蓬餌”。“蓬”即蓬子,蒿類植物;“餌“即富於黏性的食品,當代漢語詞典多釋為“糕餅”,因知蓬餌就是用蓬子摻雜米粉做成的糕餅狀的食品。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記漢高祖劉邦的侍女回想宮中舊事,有“玄月九日……食蓬餌”之語,推想此俗不會始於漢初,當為先秦的傳統。《禮記·內則》:“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六合四方。“孔穎達疏曰:“蓬是禦亂之草。“這一熟諳,正與《西京雜記》卷三謂“食蓬餌以祓妖邪“的解釋相扣合。故知玄月初九食蓬餌的本意是驅邪祓妖,而此俗演變為宋朝的重陽食糕後,它的原初涵義卻被藏匿了。
一說重陽糕之文明意義側重在“糕“字上,即藉此諧音以及製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示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官方民風,於玄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後代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前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玄月九日以粉麵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金飾的諧音表達。
傳申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與八月中的鄉試後,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信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到家。家裡冇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必然要比及康海返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曾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纔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道賀康海中狀元,所今厥後有後輩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民風就如許傳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