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科幻末世 - 遊戲美食家 - 第五百四十章 重陽淵源

第五百四十章 重陽淵源[第1頁/共3頁]

另有一說,見於敦煌發明的唐朝卷子《雜抄》(斯五七五五),是說古時帝嚳有子名堯,八歲封為唐侯,十仲春八日升位。某年玄月初九,唐堯調集天下諸侯開會,用麵米和酒接待。麵米尚未送到,帝嚳去世了。因而百官推戴唐堯繼位,因要為帝嚳服喪,不能喝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麪團、糕餅等食品,在諸侯拜見新主時食用。

據《西京雜記》載,漢朝時已有玄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後的重陽糕。餌,即當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奠或在宴會上食用。漢朝又記有黍糕,能夠與明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朝,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不祥之意義,是以才遭到人們的愛好。

一說重陽糕之文明意義側重在“糕“字上,即藉此諧音以及製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示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官方民風,於玄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後代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前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玄月九日以粉麵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金飾的諧音表達。

又有一說,謂重陽糕的泉源是先秦的食品“蓬餌”。“蓬”即蓬子,蒿類植物;“餌“即富於黏性的食品,當代漢語詞典多釋為“糕餅”,因知蓬餌就是用蓬子摻雜米粉做成的糕餅狀的食品。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記漢高祖劉邦的侍女回想宮中舊事,有“玄月九日……食蓬餌”之語,推想此俗不會始於漢初,當為先秦的傳統。《禮記·內則》:“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六合四方。“孔穎達疏曰:“蓬是禦亂之草。“這一熟諳,正與《西京雜記》卷三謂“食蓬餌以祓妖邪“的解釋相扣合。故知玄月初九食蓬餌的本意是驅邪祓妖,而此俗演變為宋朝的重陽食糕後,它的原初涵義卻被藏匿了。

粘些香菜葉覺得標記,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款項花糕與細花糕底子一樣,但個兒較小,彷彿“款項”普通,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傳聞,暮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帝京風景略》等風俗史料皆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的記錄,官方迄今流行“玄月九,搬回閨女歇罷手“的諺語,所食花糕中的棗、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麵上“蠻王獅子“(宋周到《乾淳歲時記·重九》)等圖案,隱含著少婦向孃家要求早生兒子之祝吉的動機。統統這些,均是“前人九日作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