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娛樂初唐 -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斬的日本騰飛3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斬的日本騰飛3[第1頁/共3頁]

以唐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作品大量輸入日本,使日本文學產生了通盤唐化的偏向。奈良、安然兩朝的文壇,掀起學習唐詩高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競相仿照,作詩唱和。學問僧空海回日本後著有《天鏡秘府論》6卷,精詳地先容了唐詩的平仄、對偶等根基要素。厥後,近體詩流行,與唐詩比擬毫不減色。天平勝寶三年,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問世,收錄漢詩120首、作者64人。安然期間,漢詩集巨編《文華娟秀集》等前後推出。僅《經國集》就收錄178人所作漢詩900餘首、賦51篇。這些詩集,再現著唐初宮廷文學的流風餘韻。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後,第一部小說《竹取物語》問世。而後,日本古典小說逐步生長起來。迄今,日本文學家公認:“當代的日本文學和其他方麵一樣,以極其豐富的根源接收其力量,如中國古典的影響。”

清和天皇時,還曾仿照《大唐開元禮》,新修奠式製,頒行天下。日本高鬆塚出土的古墓壁畫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證明唐朝打扮東傳日本的實在性。半個世紀前,郭沫若曾有過一段闡述,可謂很好的解釋:“中國在隋唐今後,顛末好些的外族踐踏,當代的衣冠文物每蕩然無存而又另起爐灶。日本則因為島國的乾係,冇有遭到這類外來的侵害,是以隋唐期間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風美俗,差未幾原封不動地還被儲存著。”日本另有大量引進唐朝思惟文明的記錄,包含說話筆墨、黌舍教誨、冊本編輯、文學藝術等等。先說說話筆墨。漢字東傳之前,日本“無筆墨,唯刻木、結繩”。5世紀時,在移居日本的漢人幫忙下,相稱一部分日本人已經能夠精確利用漢語了。當時,倭王武即用諳練的漢語給南朝宋明帝寫過一道奏表。他們稱漢語為“真名”,最古的日本冊本都是用這類“真名”寫成的。留唐學問僧空海,曾經編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錄萬象名義》30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下詔,要求遵循唐朝和尚道榮和學問僧勝曉等的發音,誇大“不得自出體例,妄道彆音”。聖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聘請唐人衰晉卿赴日,天皇賜姓清村宿禰,官位從五位下,任太學音博士、太學頭、幫手吉備真備等太學傳授講授漢語音韻。改正“吳音”,提高“唐音”即“漢音”。〕很快,長於學習外來文明的日本民族便締造出以漢字為音符的“萬葉化名”。為日本說話筆墨的出世並代替漢字斥地出門路。但用漢字作音符,書字很不便利。奈良末期至安然前期,“平化名”、片化名“接踵產生。據傳說備真備操縱漢字楷書偏旁締造了日語標音筆墨---片化名,今後,日本有了本身的筆墨。厥後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操縱漢字草書體締造日本行書化名----平化名。漢字詞彙至今在當代日語中仍占相稱比重,1981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通過的《常用漢字表》肯定日本常用漢字為194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