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去何匆匆·[第2頁/共3頁]
哀思的是,廬隱的母親因女兒的背叛心力交瘁。
茅盾在《廬隱論》裡所說:“‘五四’期間的女作家能夠諦視在反動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
《隱娘小傳》大部分是用白話文寫成,也僅限於朋友間傳閱,影響並不大。厥後她讀了幾本短篇小說,感覺長篇小說佈局交叉難,還是先寫短篇為好。她寫了一個短篇,戰戰兢兢地去就教某位文學傳授,不想那哥們兒給了她當頭一棒:“你也想寫小說嗎?這不是輕易的事呢!你這篇東西就不像小說,我看還是不寫吧!”廬隱一氣之下,把稿子給撕了。難過了好幾天,她又壯著膽量又寫了一篇《一個著作家》。這是一篇稱道純真愛情、揭穿款項社會的力作。某大戶人家的女子愛上了一個碼字的哥們兒,兩人在愛情與麪包的旋渦中苦苦掙紮,厥後女仆人公病死,著作家則用破瓶子刺破心頭,流著鮮血,呼喊著戀人的名字,表達了對社會的抗議。
廬隱墮入兩難的窘境,她在《海濱故交》中,縱情地宣泄她的彷徨:青年男女,彷彿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斑斕的色彩足以安撫本身,引誘彆人……但是比及花殘了,葉枯了,人家棄置,本身憎厭,花木不能躲過期問空間的安排,人類也是如此……愛情不也是一樣嗎?不是和演劇般,結局不管悲喜,老是空的呀!並且愛戀的花,老是襯著憂?的葉子,如何跳出這可駭的騙局,平靜一輩子呢?
文學研討會主張“為人生的藝術”,倡導寫實主義,切磋人生的意義,反對封建禮教。廬隱在她的創作餬口中,一貫遵守此主張。她以為,作品應當含有期間的色采,是以她的作品幾近滿是寫實,如描述不甘醉生夢死的青年人苦悶的《海濱故交》,集合描述農家女悲劇的《一封信》,表示赤手空拳的愛國粹生被毒打的《兩個小門生》,反應紗廠女工悲慘餬口的《靈魂能夠賣嗎》,為戰役殉道的女教士的《餘淚》,以及《期間的捐軀者》、《一幕》和《房東》等短篇,固然佈局不太完整,有的很像散文,但都觸及了社會的各個暗中角落,如許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幾見。
廬隱幾近成了一個標準的家庭婦女,每日被瑣事纏繞,女兒出世後,她在致程俊英的信中大歎苦經:“我現忙於洗尿布,忙於柴米油鹽,而支出甚微,不得不精打細算。營養不良,我們身材都欠佳。啊,這就是人生!”
在文學上獲得成績的同時,廬隱的愛情果實也漸漸成熟,她無可救藥地迷上了有婦之夫郭夢良。
那是1921年,茅盾、鄭振鐸建立“文學研討會”,廬隱通過大哥兼老鄉鄭振鐸熟諳了茅盾,也插手了該會,登記的序號是13,屬於第一批會員,也是首批21位會員中獨一的女作家。茅盾剛接編改組後的《小說月報》,見到廬隱的小說,略微點竄後便將其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