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 真試慎獨,人生樂事

真試慎獨,人生樂事[第1頁/共3頁]

在曾國藩的品德涵養中,“慎獨”,也就是“誠”,影響著彆人生的方方麵麵。凡人總把學問與事功看作兩件事,曾國藩分歧,他以為,將事功學問打成一片,於操習記誦詞翰以外,更講究誠正修齊之道,他把《大學》三綱領領:明顯德、新民、止於至善,看作分內事。他說:“如果隻把這些東西作大要的瞭解,不放在心上,不當作本身應當做的事,那麼即便能做文章,能寫詩詞,也隻算得上是會認字的豬倌,不能將他稱為明事理有效的人。如果不能將所學用於實際,仕進為民,朝廷用如許的人仕進,與放豬倌有甚麼分歧呢?”這番事理闡釋很多麼明白!他主張“發憤以植基,居敬以養德,窮理乃至知,克己覺得行,成物乃至用”,也就是把學問與事功譜成了合拍的節拍。

慎獨是宋明理學家最首要的涵養體例。曾國藩平生推許理學,在他的品德涵養中,慎獨是極其首要的一個方麵。在他初期的政治生涯中,他對慎獨是身材力行的。

曾國藩把“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成,隻問耕耘”當作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實際上這也是他誠意慎獨的充分表示。他在日記中說道:“聞譽則心忡,兒不矜持,何可鄙一至因而,此豈後得為載道之器乎?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艱打不破,則統統學問、才乾,適足以欺世盜名矣。”

曾國藩將“慎獨”作為本身的涵養,嚴格要求本身,也如許要求兒子。他歸天前兩年,對兩個兒子也都提出了全麵的修身養性的要求。他在《金陵節署中日記》裡講道: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養於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合用其力覺得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彆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章”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慎,皆能實在施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長於寡慾,皆不過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能夠對六合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在厥後的交戰中,頻頻受挫,但從不輕言放棄。鹹豐十年(1860年),他感慨萬分地說:“天下滾滾,禍亂未已;吏治民氣,毫無變動;軍政戰事,日崇虛假。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樸誠,導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又說:“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清當局敗北無能,國勢已儘,迴天乏術,但曾國藩的誠懇明天讀來也是震驚民氣的。曾國藩將“誠”用於治政,固然未能完整挽救清當局的滅亡,但也有過一時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