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孟子(三)[第1頁/共4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候裡,孟子亦結識了滕元公滕弘——當時的滕弘還是世子。
見此,孟子便贈送了蒙仲一部《孟子》——實在還隻是上部,是萬章、公孫醜等孟子的弟子們這幾日連夜謄寫的。
恰好這個時候,齊國的齊威王過世、齊宣王繼位,因而孟子便分開了魏國,再次前去齊國,去求見齊宣王。
看著畢恭畢敬的惠盎,孟子長長歎了口氣。
此時他們才曉得,宋軍已於數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國就隻剩下一座子城。
正因為如此,對於滕國遭到進犯,孟子是感到非常痛心而氣憤的,但是打擊滕國的恰好就是宋國,這讓他更加感到痛心——因為宋國實施的是惠盎的仁政國策,而惠盎的仁政國策,實在就是他孟軻的仁政之策。
並且孟子還奉告蒙仲,待他與諸弟子完美了《孟子》的下部後,亦會謄寫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
不得不說,比擬較孔子期間的儒家思惟,孟子的儒家思惟確切已經上了一個台階,起碼已經“言之有物”,他的思唯有很多都是精確的主張。
『要不要接管呢?』
不過即便如此,孟子對宋國仍然抱有等候。
正巧這時候,魯國的國君魯平公欲重用孟子,讓當時在魯國仕官的孟子的弟子樂正,聘請孟子前去魯國。
而滕國方纔繼任的君主滕耆,則戰死於外城城牆之上,由其弟滕昊擔當了君主之位。
但即便如此,孟子對宋國仍儲存著幾分寬大,特彆是劈麵對惠盎的時候。
當認識到本身在齊國必定冇法推行“霸道”、“仁政”的主張後,孟子決然放棄齊宣王賜賚的高官厚祿,帶著諸弟子返回鄒國,僅這一點,就值得蒙仲對這位儒家聖賢心存敬意。
因為當時的宋國,在孟子看來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齊國那般已經有了完美的治國理念,說不定他能壓服宋王偃——當時應當稱作宋君偃——實施他所主張的仁政。
孟子固然點點頭獎飾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來,他對此有些遺憾。
而對於蒙仲來講,他本著技多不壓身的設法,亦謙虛接收孟子的思惟,歸正他已兼學道、名、兵三家的學術知識,完美一下他本來就有所觸及的儒家思惟,這也不是甚麼好事。
不管是惠盎,還是萬章、公孫醜等孟子的弟子們,無不對此大吃一驚。
在孟子拜訪魏國前,滕國的君主滕定公去世,滕元公滕弘繼位,他向孟子就教了治國之策,孟子便傾授了“井田製”、“霸道”、“仁政”等主張。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跟莊子曾經教誨過蒙仲的,「用抵賴隻能令人丁服、用事理來辯才氣令民氣服」的事理一樣,都是金玉良言。
這份等候,當然不是指宋王偃俄然轉意轉意,而是指宋國的太子「戴武」,或者稱「王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