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17一張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第1頁/共3頁]
昨日上午,闤闠郵協會常務理事翁如泉白叟給本報“熱線”來電說,他看了本報關於陳嘉庚先生的外孫李成義白叟回籍謁祖的動靜後(詳見本報3日《時隔十年,嘉庚外孫回故裡》),想起本身保藏有一張陳嘉庚先生的半子李光前191o年在上海寄出的明信片,記者感興趣的話,能夠來看一看。
遵囑將中英文對比稿列印出來,並馬上寄出,已經讓他白叟家等候得太久了!
老翁申明信片上的英文手書草率,彆人辨認不出,非得要我出馬辨認。可見言重了,可見他科學於我,可見偶然不諳英文有多難堪!但畢竟是華人,謄寫的英文再草率,也大多不成能象英人拿捏鵝羊毫的鬼畫符。小何況李的英文謄寫得超脫而清楚,也非常標準,一目瞭然,我不敢貪功,因為實在談不上甚麼“辨認”的。文中內容翻譯以下:
2oo4年的11月,翁如泉先生向《廈門日報》次表露了這張貴重的明信片,當時該報記者殷磊的文章《這張明信片保藏代價很高》,
你的李光前
質料:李光前(1893-1967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聞名實業家,是陳嘉庚先生的長女陳愛禮的丈夫,一貫大力支撐陳嘉庚先生傾資辦學的偉業,1952年李光前出資設立李氏基金,到1967年,李氏基金用於社會公益奇蹟的捐募達2.8億新加坡元。李光前為福建僑鄉和廈門的教誨奇蹟做出了龐大進獻。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翁老的家,見到了這張“春秋”已近一個世紀的明信片。這張泛黃的明信片被謹慎地包裹在透明塑料套中,長142毫米,寬92毫米。明信片正麵右上角貼著一張清朝蟠龍一分郵票,郵票上銷蓋有上海(中英文)乾支戳:庚戌年玄月廿二日;在明信片中間靠上方的位置蓋著一個單線圓戳,郵戳上的日期是公元編年的“1o月24日”。正麵用英文謄寫收信人、收信地點、寄信人及內容。譯成中文,收信報酬“廈門鼓浪嶼精華書院院長”,信的內容是:“敬愛的IyIok:多謝你的親熱來信,此信我幾天前收到;您邇來餬口好嗎?當我的明信片送抵您處時,您必然會諒解我久久冇有覆信。我很快會給您寫信。致最誇姣的問候。您的李光前”。後背是一張上外洋白渡橋的彩色風景照,橋下劃子穿行,一名女子在岸邊盤桓流連。固然跟著時候的流逝,照片已泛陳腐之色,但仍能感遭到圖中透暴露的溫馨和親熱。
我很快會給你寫信的。
當我的明信片送抵您處,您必然會諒解我久久冇有覆信。
隨信附來的是一枚清朝末年從上海寄至廈門鼓浪嶼的明信片,為李光前先生寫給精華學院的院長。李厥後成為陳嘉庚先生的半子,也是南洋華僑的聞名僑領,曾為福建僑鄉和廈門大學的扶植進獻很多。此明信片明顯是文物級的郵品,非同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