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戰前國際形勢[第1頁/共2頁]
1939年5月,中蘇簽訂《中蘇互市條約》;7月26日,美國拔除《美日互市帆海條約》;8月23日,德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9月1日,德軍打擊波蘭,第二次天下大戰發作;英、法於9月3日,對德宣戰。9月19日,美國在東京公開表示果斷反對“東亞新次序”。
10月29日,蔣介石在南嶽軍事集會發言說:“我國的抗戰局勢,已臨到勝利的一個大轉機,國際交際情勢,也跟著一每天好轉,”“足以助成我國抗戰的勝利”。“我們此後的計謀應用,要開端反守為攻,轉靜為動,主動采納守勢。”
贛北方麵,一是由德安、安義指向武寧、修水、銅鼓,一是由南昌指向高安、上高、萬載,或由南昌指向新淦、吉安;鄂南邊麵,能夠由崇陽、通山、通城向南指向平江、瀏陽;湘北方麵,則由沿粵漢鐵路兩側地區向南指向長沙。
1940年7月重設第六戰區後,第九戰區向西、向北與第6、第五戰區的分邊界為:自常德南約15千米的石門橋、連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沿長江至武漢下流迄九江之線;向東與第三戰區的分邊界為撫河、鄱陽湖口之線。這幾個戰區共同構成對武漢日軍第11軍的包抄態勢。
時至1941年初,天下情勢持續醞釀著龐大的竄改,日本乘英美忙於對付歐洲戰役之機,主動追求南進,與英美之間衝突日趨鋒利。美國但願操縱中國抗戰拖住和耗損日本,因此加強了對華援助。日本激烈感到它策動的遠東戰役,實際上是以中蘇美英為工具的,處理中國題目必須和處理蘇美英題目綜合考慮,作耐久籌算。是以,日軍參謀本部製定了《大東亞耐久作戰指導綱領》和《對華耐久作戰指導打算》。這兩個檔案於1941年1月16日由大本營集會通過,並在禦前集會上獲得天皇批準。
中國第九戰區自1939年秋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持續在高出湘鄂贛三省的長江以南地區,與日軍第11軍構成寬正麵對峙。
第九戰區總結第一次長沙會戰經曆,按照日軍擺設判定日軍打擊方向:
湘北為首要方向,其他為策應或管束方向。是以第九戰區則將主力擺設在湘北方麵,並操縱新牆河、汨羅河、撈刀河、瀏陽河等修建多層陣地,實施縱深防備,將軍隊節製於東側幕阜山、連雲山山地,以便側擊進犯日軍。
在《對華耐久作戰指導打算》中,日軍大本營指出:“對華作戰以保持治安及占有地區肅正為首要目標,不再停止大範圍打擊作戰。如果需求,能夠停止短期間的、以堵截為目標的奇襲作戰,但以不擴大占據區和返回原駐地為原則。”“籌辦在1941年夏秋期間,闡揚綜合戰力,給仇敵以嚴峻壓力,力求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