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二)[第2頁/共3頁]
請看原文: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對於他來講,死或者是生都隻是這個生命的結束,彆的一個生命的開端。我仍然還是我,我就是道。即便天翻地覆,他也不會是以而喪失、毀滅。我仍然還是我,我就是道。
實在不是!他是在奉告我們,不要有殘疾人與健全人之辨彆,而是要以人與物之辨彆。不管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他們都是人,在道麵前,在萬物麵前,人就是此中的一個物種。是要我們站在道的認知高度上來對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範圍上來對待人。
文章奉告我們:要用品德來處世,不能用人德來處世而架空品德!用人德處世,我們的境地就小了,品德與人德的差異差到海裡去了。
孔子的門生常季見王駘是一個殘疾人,並且彷彿還冇有甚麼真本領。文中先容說王駘是一個“行不言之教、處有為之世”的人,冇有甚麼作為。內心不解,就問孔子是甚麼啟事。然後!孔子就解釋給常季聽,說!王駘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六合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在上麵的摘錄中,這句話相稱首要: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解讀這一段話是需求有根本的,冇有必然地老莊哲學根本,是讀不懂的。
這大抵就是莊子要說的“道”德與“人”德吧?
這句話是甚麼意義呢?
常季詰問,孔子就作出答覆。然後!常季再問,孔子再作出延長解讀,然後第一個故事結束。
在《莊子》一書中,如許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假造出來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標都是一樣地,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的重視,達到他想要表態的結果。
莊子是拿這些人來作烘托,更能吸引讀者的重視。特彆是那麼喜好吹毛求疵的人和學術特工,另有那些喜好崇拜、喜好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當他們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們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個名流時,就會當真地讀下去,乃至是很憤恚。如許!就能達到莊子想要表達的結果,就能順利地把他想要奉告世人的話傳達出去(本來!莊子是個題目黨。嗬嗬!)。
如果我們再引申到實際中來解讀,能夠如許來瞭解:我們如果站在社會學、站在人與實際社會乾係的角度上對待人生,我們的人生境地就小,隻能看到麵前的事物,目光短淺。
如果我們站在實際社會學人的範圍上對待人生,是永久也達不到這個境地的。
讀莊子《德充符》的時候,我們會發明,這篇文章中的配角人物都是殘疾人。